胡‧說樓市|賣地收入暫僅達標16%,淡市能否追數?
233,340 次觀看
全面撤辣後將累積多時的購買力一次過釋放,隨後市況已回復平靜。我們需要由基本層面來評估樓市,當利淡消息多於利好因素時,對於後市走向,大家看法自然也難以過份樂觀。
面對逾十萬伙未消化的新供應,早前我們便跟大家討論過,究竟政府應否再出招救市?有聲音建議,政府應從源頭著手控制供應,改回勾地政策賣地,但實情除了發展商與政府就勾地價拉鋸之外,是否重回勾地政策還需要從公共財政角度考慮,也足以令政府感到相當頭痛。
現時本港一手住宅供應確實相當澎湃,根據房屋局最新數字,市場一共滾存109,000個潛在供應,足以應付未來三至四年的需求。雖然整體數字按季回落了3,000個,但實情是我們扣除一些已批出動工紙但未起樓的項目,即較遠期的項目,若只看短期供應的話,數字卻是歷年新高。
樓花期內未售出的單位一共77,000個;拖到現樓仍未沽出的單位則有19,000個,合計共96,000個單位,都屬於可馬上在市場發售的供應,佔整個潛在供應的88%。儘管當中不少項目是發展商在早幾年樓市高峰期時以高價投得,但面對如此供應競爭,難免要繼續大打價格戰,速戰速決減磅至上。
全面撤辣後,由於新盤減價效應,令二手業主處於挨打狀態,蝕讓沽貨削弱資產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而手頭有錢的人也寧願轉投高息定存而暫緩入市,一手樓購買力大幅萎縮,發展商出貨之路愈見艱難。
就連吸納地皮的興趣都大減。政府早前為「樂建居」私人興建資助房屋先導計劃,推出了一幅柴灣用地招標,最終僅收到一份標書,結果流標收回。政府表示,按照既定機制在市場公開出售土地,沒有達政府評估底價便不會出售,目的是為保障公帑。雖然政府表示不會揣測投標者出價,但也指出投標者出價視乎他們怎樣評估用地吸引力和市場情況、以及企業情況及發展策略,其實已間接凸顯問題的核心。
這一幅佔地56,114呎、住宅可建樓面448,910呎的用地,要按賣地章程興建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政府服務中心,需應付額外建築限制。更重要的是,項目的售價和地價均由政府決定,同時政府不會為發展商的貨尾「包底」。如果市場仍有其他發展選擇,為什麼要冒這麼大風險?
這幅原本可建約700個單位的用地,流標意味著居屋供應少了700個。之後會何時再推出、會否再推出、亦或由政府自行興建?我們仍未知。你可以說,「樂建居」是個特殊例子,不足以反映現況。但觀乎今年度,政府暫時只售出了兩幅充電站用地,以及推出了一幅小瀝源中小型地皮。當中,小瀝源住宅地雖然收到11份標書,但最終中標價僅6.19億元,即每呎3,952元。這由新地報出的最高價標書,比兩年前價錢低了一半,更不用說其餘十份標書的出價。
首四個月官地招標暫時收到7.2億元收入,加上補地價的46.6億元收入,暫時累計土地收益為53.8億元,佔今財政年度地價估算330億元的16%。還有時間追數,但當發展商以去庫存為目標時,若推出的土地並不是非買不可,他們不是審慎行事,就是出低價希望能撿便宜。
值得留意,今個財年土地收入估算330億元,創出自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土地收入佔政府全年庫房收入約5%,如果未能達標,只會令入不敷支的財赤問題更嚴重,需由累積多時的財政儲備來埋單。據政府數字顯示,今個財政年度首兩個月,整體開支暫為1,206億港元,而期內收入則為509億港元。扣除償還政府債券78億港元的本金後,首兩個月暫錄775億港元赤字。
全面撤辣被視為救市的最後一次努力,但成效如斯。若繼續維持現有賣地政策,政府可能要面對發展商試低價入標的考驗,但低價批出土地只會令庫房收益受損;而重回勾地政策,從源頭減少土地供應,則要經歷一段庫房收入真空的震盪,所以現時的處境看來比未撤辣前更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