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樓市|救市招數盡出,政府還會救市嗎?

274,116 次觀看
面撤銷「辣招」後,發展商順應市場減價推售新盤,純粹為了炒熱氣氛;後來發展商更直接不顧一期買家的利益,先劈價20%推售第二期,顯示了互相踐踏的跡象;隨著時間推進,價格劈幅一路加深至30%,同時刺激了新盤開售價一浪低於一浪。來到今天,有發展商更不問理由地割價近一半來清貨。發展商的心態愈來愈急、出貨手法愈來愈急促,只能看出未來市場愈加困難。 今次跌浪幾時完?大家都想知道,但最起碼,面對超過11萬伙新供應,當去庫存已成為發展商的首要目標時,劈價賣樓比二手樓更低,已成2024年新盤的主線,二手業主短期內注定無運行。對政府來說,當日見樓市下行,不惜大刀闊斧放棄庫房近20%稅收也要撤銷「辣招」,被視為救市的最後一根稻草,卻在新盤減價戰下令成效提前結束,之後還有什麼招數可出? 政府真正出台措施前,其實要問應不應該再出招?因為回顧歷史,對上一次跌市後,迫使政府要出招力挽狂瀾,應該是2002年11月,當時特區政府在樓價回落了65%時推出了「孫九招」;相比今天的情況,本港樓價自高位回落約25%,仍有一定距離,中小型住宅單位平均樓價約558萬元,與家庭入息中位數39,700元相比,以平均案揭成數60%計算,供樓佔入息平均比率43%,仍未算十分輕鬆。如果政府貿然再插手令樓價止跌,一旦樓價回升重返高位時,難上車的社會怨氣將再度出現。 但政府今年全面撤銷「辣招」的姿態,似乎證明他們未必完全站在準買家的立場,因為準買家的對立面就是業主。如果樓價持續回落,全港127萬私樓業主也會首當其衝,只是全面撤銷「辣招」的力度已經相當激進,參考以往的招數是否可行? 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跌,負資產超過10萬,迫使政府在2002年推出「孫九招」。當年除了無限期停售居屋、停售公屋,也停建居屋,迫使資助房屋客源轉投私樓;另一個大方向是從控制土地供應著手。政府決定終止定期賣地,一鐵一局招標用地及勾地表賣地暫停一年。一年後,即2003年,政府只會用勾地形式拍賣官地。 「勾地」被視為減少對市場干預的手法,因為政府每個財政年度公布勾地表後,發展商如想投地,需向地政總署出價申請勾地,到達評估底價才能勾出,再擇日拍賣。如此邏輯是當市場有需求時,發展商才會申請勾地,但若沒有收到勾地申請,代表市場供應充足,發展商不需急於買地發展。 今天的賣地政策是「按季推地」。雖然之前試過零推地,而官地推出的數量亦較高峰期回落,但我們不難看到發展商投地熱情大減,否則不會出現零入標及多幅不到價而流標的尷尬情況。畢竟供過於求,賣樓回籠之慢令他們難有多餘資金去買地。 而且即使有人入標,最終以低價入標或入標財團較少,政府被迫以低於市價出售土地,變相釋出負面信息,說明發展商未必願意承受太多風險,買家擔心前景不明朗亦貿然放棄置業決定。 只是如果政府取消按季推地,改回勾地政策,則要看執行力度。當年奉行勾地政策時,有發展商一直勾地卻不果,最終庫存量銳減,發展商與政府拉鋸勾地價,樓市回到供不應求的局面,樓價由低谷反彈後升勢一發不可收拾。 要做到供求平衡、樓價穩定,政府需評估清楚全盤局面,並根據時機適時調整政策。今天回顧,有人會批評政府後知後覺,因發展商早已呼籲政府全面撤銷「辣招」,政府卻拖至今年二月《財政預算案》才全撤,錯過最佳時機。但若發展商如今相互劈價出貨,無論政府早些或遲些撤辣,也會出現今天的局面。
胡.說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