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樓市|新春未現小陽春,現市況發展如何?
136,417 次觀看
新春期間,樓市氣氛相當淡靜,蛇年開年首個周末,十大屋苑零成交,創一年來新低,新盤市場也未見開紅盤。有人歸咎於外遊人數高企,有人則說香港人忙於拜年導致買賣兩閒。業界預期,新春後樓市是否會有一場小陽春,究竟會否出現呢?
當然,這要視乎用什麼基數作比較。單純以成交有所回升便說是小陽春重臨,似乎意義不大。只要促成一、兩宗成交,就能顯示出倍數的升幅,但這並不反映樓市大旺。關鍵在於有多少人仍有興趣買樓?在由一手樓主導的樓市中,發展商將採用什麼方式來賣樓?
新春前出現兩大樓市消息,其一是負資產數字,其二是供應數字,兩者都回落,故被視為樓市利好消息。先談負資產,去年第四季減至38,389宗,按季回落5.7%,涉及金額由2,075億元減少6%至1,951億元,能否視之為利好?
因樓價大幅回落而導致資不抵債的負資產個案減少,這大致反映兩件事:一是樓價回升,二是業主持續供款令銀行貸款逐步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38,389宗的負資產數字即便有回落,仍屬近年高位;而回落5.7%其實也反映樓價反彈力度不算強。負資產數字並未反映一些財務公司的個案,所以只算是較片面的資訊。
至於一手供應,情況相同。供應量回落至107,000伙,連跌三季,較高位少5,000個單位,這代表了什麼?供求已轉趨平衡?發展商有條件加價賣樓?實情是107,000伙的供應量仍為歷史第四高,而最令人擔憂的是現樓貨尾數字,高達27,000個,創新高。
現樓貨尾高企又反映什麼?在旺市時,發展商或會刻意拖至現樓才賣,因為買家可以實地查看現樓情況,有條件賣得更高價;但在淡市,則僅反映部分物業在樓花預售階段滯銷,至現樓時也無人問津;部分發展商則因樓花階段未能掌握時機,故直至落成時仍丟空,持貨成本之高,或迫使發展商需減價發售。
所以,所有看似利好的因素,是否真正利好?實情未必盡然。情況如去年《財政預算案》對全面撤辣的憧憬,最終僅成為發展商出貨的契機,事件總會有各種不同結果。因此,除上述因素外,月底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有否更具體的措施來拯救樓市,最終作用會有多大?大家只能揣測,對於持重貨的發展商,將視乎《預算案》方向再決定其開盤策略。
此外,息口走勢也是今年樓市的不確定因素之一,加與減仍看美國情況。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掌白宮後,聯儲局首次議息結果暫維持不變,故香港按息亦暫未變動,但隨著特朗普對中國加徵10%關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25%關稅,是否會刺激當地通脹而拖慢減息步伐;其他國家有否反擊,是否會引發貿易戰影響中港經濟,一切尚存不確定。
新一年開始,有銀行已開始為現契樓及轉按提供現金回贈,而新造樓按揭的回贈更增加至0.33%。這反映銀行暫時在按揭業務上轉趨積極,可能因為銀行希望在新的一年要跑數,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是否會持續進取,則仍然取決於實際情況。如果有貸款需求的準買家,最好在銀行仍然寬鬆的時候盡早做決定,因為銀行的按揭取態隨時可能發生變化,這一點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