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故事會】香港近5年赤字約5000億,財儲不夠1年開支,影響有多大?
4,360 次觀看
香港或將面臨連續3年千億級赤字的困局,且近5年累計赤字總規模約5000億。據PwC測算,到2025年3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相當於約10個月的政府開支。
香港當前的財政狀況究竟如何?
近期,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香港2024/25年度財政赤字估計為1000億元港幣以下(此前曾表示會超過1000億),這一預測數據接近年初財政預算案預計綜合赤字481億元的約一倍。
這意味著,香港不僅將面臨連續3年千億級赤字的困局,而且最近6個財政年度內有5年出現赤字,同時近5年累計赤字總規模約5000億。這種情況在香港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哪怕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未如此。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盡管曾出現過6個年度內5次赤字(1998/1999-2003/2004),且連續4個年度赤字的情況。但是彼時赤字最嚴重的2001/2002年度赤字額為633億,占當年財政儲備的17.00%;而這一輪2020/2021財政年度赤字高達2325億,占當年財政儲備的25.65%。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10個月之後香港會出現凈負債。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強調,即使目前的高赤字水平持續,消耗完所有的財政儲備也需5年時間,遠遠超過1年。況且現時赤字水平在歷史上甚為罕見,其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不高。
展望未來,陳茂波在多個場合表示,目標是收窄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差距,力求數年內讓政府回到收支平衡。這意味著,財政赤字很有可能還會延續至少一兩年,除非香港樓市或股市出現很大的改觀。
香港為何會出現巨額財政赤字?
香港本財年依然面臨接近千億的赤字,主要原因是財政支出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時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特別是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收入大幅減少。簡而言之——支出保持在高位,收入卻大幅減少。
財政支出方面,新冠疫情導致香港在20/21財年開支大增,香港在防疫、社會福利、醫療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開支攀升,20/21財年的財政支出由上一年度的約6078億升至約8160億,升幅超過34%。
據PwC測算,到2025年3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或降至6398億元,相當於約10個月的政府開支,較高峰時28個月大幅減少。
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向市民派發消費券,相當於直接發錢。自新冠疫情起的5個年度,香港累計“派糖”金額超過4000億元,其中派發現金或消費券就占一半,約2068億元,另一半包括代繳公屋租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人士“出雙糧”、寬減稅務、差餉,以及電費補貼和交通補貼等。
例如,在20/21年度,香港動用約711億向市民每人派發10000元消費券,21/22年度動用約327億元發放電子消費券,消費券無任何門坎且被視為現金使用。企業方面,向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特惠計劃,以及寬限企業100%利得稅等。但是自2024年以來,上述支出中的大部分已不會延續,因此可以減少財政壓力。
總體來看,自20/21財年以來,香港的年度支出維持在7000億上下,預計本財年支出規模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動。但是,在支出保持在高位的情況下,本財年香港的財政收入將出現斷崖式下跌。
在香港的財政收入結構中,土地收入是一項大的收入來源,土地相關的收入主要來自地價、印花稅、差餉、地租等。自20/21財政年度以來,香港房地產市場景氣度回落,嚴重影響土地收入;香港股市表現欠佳,拖累了印花稅收入。
據PwC估算,香港本財年賣地收入將約為80億元,較《預算案》預估的330億元減少76%;印花稅預計將產生580億元的收入,較《預算案》估算的710億元減少18%;利得稅和薪俸稅收入將為2476億元,比《預算案》預計的2756億元減少10%。影響顯而易見。
接下來怎麽辦?哪些人會受影響?
為了實現收支平衡,開源節流不可避免,一方面增加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減少開支。陳茂波表示,恢覆財政收支平衡以節流為主,主要控制政府經常開支增長,工程先後緩急要排序,而思考開源措施時的原則是“能者多付”,對於市民盡量減少影響。
在控制開支方面,香港立法會議員近期提出各種建議。1月15日,新民黨與陳茂波會面,提出16項建議,包括暫時凍結公務員薪酬調整,直到特區財政狀況改善,同時暫停公務員招聘6個月。
還有,投資額巨大的交椅州人工島發展計劃(明日大嶼)的投資進度大概率會受影響。2018年,香港提出填海造地開發交椅洲、喜靈洲的一帶水域,建設人工島。2019年樂觀地估算,按2018年9月價格,人工島首階段工程總造價初步估算約為6240億港元,分10至15年攤分,即每年約400至500億元。
在增加收入方面,更是需要多措並舉,而且部分措施已經開始實施。例如,今年1月1日已重收酒店房租稅,高收入人士稅率稍有提高,以及進一步放寬香港投資移民的門坎。
此外,根據陳茂波介紹,引進辦至今吸引百間企業來港,預計未來投資可達400億至500億元,創造約1.7萬個就業崗位,而投資推廣署亦吸引約500間公司來港,投資額達約500億元。
相比之下,涉及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開源措施更為重要。葉劉淑儀認為,便利內地投資者及企業在港置業,短期可刺激樓市。事實確實如此,JLL發布的報告指出,香港撤辣後3000萬以上豪宅,約70%由內地客買入。
此外,發行債券是一種更加高效的開源措施,香港近兩年已先後推出銀債、綠債及基建債。港大金融學副教授劉洋提出,善用財政儲備和進一步發債來應對財政赤字。劉洋表示,以現時香港發債水平占GDP逾一成計算,相比歐洲及美國分別60%及超過100%為低,即使將發債水平提升到20%至30%亦屬可接受水平。
自香港回歸以來,香港已經經歷過多輪周期波動,而每次覆蘇都可以再攀高峰。短期來看,盡管香港的財政情況在近幾年出現波動,但是更多是來自於疫情和高息等非可控因素,而且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改善民生。長期來看,香港在吸引企業和人才方面依然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企業和人才流向哪里、錢就會流向哪里,哪里就不會很差,這是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