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樓市|康城GRAND SEASONS逆市加價撻Q! 後續銷售點算好?

35,432 次觀看
摸索新盤開價手法,2025年有些新盤選擇大幅減價出貨,逆市之下也有選擇加價推售新一期,這種開價兩極分化的賣樓手法看起來有些不尋常。然而,我們早已指出,這反映了部分地區在減價後,發展商是否能測試市場的承接底線;如果加價後的承接力減弱,可能證明價位難以維持,新一波減價潮或許會形成,因此值得我們去觀察銷量,今集就想和大家剖析這情況。 提到加價賣樓的就是會德豐與港鐵合作的康城站「GRAND SEASONS」,近日逆市下加價至每平方呎14,770多元推售,相比同一屋苑早兩期的「PARK SEASONS」及「SEASONS PLACE」平均價上調了4%,但最終首日只售出21個單位,佔首批推出的138個單位的15%。 以一個提供650伙的樓盤來說,首日開賣僅售21個單位,銷量並不理想。尤其是對比同一屋苑上一兩期的首日銷售情況,明顯地氣勢逐漸下降。第一期「SEASONS PLACE」在去年全面撤辣後推售,全盤650個單位,首日推出的368個單位一晚售罄;緊接一個月後的第二期「PARK SEASONS」提供685伙,首日推出168伙,雖然未全數即晚售出,但也售出75%的首批單位。相比之下,「GRAND SEASONS」顯得相當失色。 因此,今次第三期「GRAND SEASONS」的銷情,或多或少反映出這個價位在康城站已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畢竟同區二手市場,如早年落成的「首都」、「領都」現時二手成交價約每平方呎10,000多元;而近年落成的半新盤如「LP6」、「Montara」、「Sea to Sky」、「Marini」及「LP 10」等,均價在12,500至13,700元不等。即買即住的二手樓有充足選擇,而且價格更相宜,這也讓「GRAND SEASONS」顯得失色不少。 在變化莫測的2025年,所有人都不清楚形勢會發展到何種地步,尤其是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的政策,對全球經濟、資金流向以及利率的影響有多大。因此,很多發展商希望藉著特朗普上任後的短暫蜜月期,盡快將手頭的單位出售,以確保一定的銷量。因此一旦新盤定價不當,可能會被其他急於開盤的發展商奪去市場焦點,新盤也很容易淪為貨尾,銷情更加難以起步。 此外,「GRAND SEASONS」還面對另一個強勁對手,就是同區由信和及港鐵合作的「康城站13期」。此項目提供2,550個單位,比「GRAND SEASONS」更接近海濱,去年11月已獲批預售,隨時可以開盤。如果13期選擇減價,不僅會造成新盤價格一浪接一浪下跌,也會令「GRAND SEASONS」更加尷尬。情況就如去年「SEASONS PLACE」減價推售時,對鄰近的11期「凱柏峰」造成的衝擊。 所以,在面對二手市場的競爭,全新盤的去庫存速度以及同區對手的定價壓力下,首日滯銷的「GRAND SEASONS」會有什麼應對行動?是靜觀其變、增加優惠以變相減價,還是直接減價呢?這些都還需要再觀察下去,有機會的話可以再與大家深入探討。
財經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