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世界盃:1950年僅13隊入決賽週 唯一不設冠軍戰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46年都未能舉辦世界盃,戰後大部分地區成為廢墟的歐洲,也不認為稀缺的資源該用在體育慶典而非重建上,唯一爭取主辦的巴西因此得以在1950年首度舉辦世界盃。不過戰後餘波猶存,被同盟國擊敗的軸心國德國、日本都無法參加,以蘇聯為首東歐「鐵幕」下國家多半拒絕外圍賽,最終決賽週僅13隊。
巴西原本就與德國爭辦1942年世界盃,而在歐洲連辦1934、38年後,各界也相信該輪到南美洲國家,因此主辦權沒有大爭議。不過參與國家發生眾多問題。
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日本直到這屆世界盃後2個月,才重新加入國際足協,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甚至要等到1952年。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中,只有鐵托(Josip Tito)領導下的南斯拉夫願意參加,另外阿根廷、厄瓜多爾、秘魯,因與巴西爭執或國內因素,在外圍賽分組完成後退賽。
新成員除了許多二戰後獨立的殖民地,還包括「足球祖國」英倫四國,他們在獨立運作17年後終於在1946年重返國際足協,並贏得2決賽週席位,不過獲得英國內第2名的蘇格蘭最終放棄取得的資格。而原屬德國、但遭法國佔領的薩爾蘭地區,獨自成立代表隊參與外圍賽,但未出線。
在菲律賓、印尼、緬甸全部退出外圍賽下,印度在該年首度、也是迄今唯一獲得決賽週席位,但聲稱因旅費、缺乏練習時間等問題在16強分組抽籤後退出,坊間認為與國際足協在1948年奧運後實施禁止赤腳踢球有關,但當時印度隊長Sailen Manna否認。土耳其也因旅費問題退出。法國則聲稱所屬第4組出外作賽旅程太多而退賽。這導致第4組只剩烏拉圭、玻利維亞2隊。
意大利由前2次奪冠時的王國改制為共和國,在國際足協勸說下,沒有放棄挑戰3連霸,但導致大部分國家隊員母隊拖連奴共18名球員喪生的1949年蘇佩爾加 (Superga) 空難,重挫藍衫軍實力,由於受到空難心理陰影影響,球員是搭船、而非飛機前往巴西。
巴西為了彌補興建體育場與基礎設施的高昂花費,希望最大限度增加比賽場次,因此本屆賽制採取2階段分組,首階段4組榜首次階段再踢單循環賽,本屆也因此成為唯一不設置冠軍戰的世界盃。
英國在決賽週前的友誼賽曾以6比1大勝歐洲聯隊,該國主體並奪得國內冠軍的英格蘭卻在世界盃上喪盡足球祖國顏面,首戰2比0擊敗智利後,連輸美國、西班牙,比數都是0比1,無緣次階段,輸給美國後甚至不少英國人都以為是報紙將比數印錯對掉,不願接受事實。
4強循環賽巴西前2戰分別7比1勝瑞典、6比1勝西班牙,高歌猛進的主腸巴西,末輪對烏拉圭只需和局就可奪隊史首冠,但先進球後被天藍軍團2比1逆轉擊敗。烏拉圭時隔20年、隊史前2次參賽都以捧盃戰畢。此外,自此屆起,原名「勝利」(Victory)的冠軍獎盃,也為記念儒勒·雷米(Jules Rimet)任職國際足總主席25周年,正式改名為雷米金盃 (Jules Rimet Tr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