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港將專訪|背向終點心在前 賽艇趙顯臻以小打大再戰奧運
自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起至今,每屆奧運都出現香港賽艇運動員的身影,今屆巴黎奧運亦不例外。29歲的賽艇港隊「大師兄」趙顯臻,形容2016年首戰奧運時猶如一張白紙,但8年後重返奧運已經不再靦腆,而是抱著更大決心去追逐夢想。
在成為賽艇運動員之前,趙顯臻曾經是大海男兒,以滑浪風帆作為訓練主項。自9歲起接受正規訓練,再到中學時期進入香港青年軍,但在隊內成績處於中游的他,自知天資並非異稟,因此從未許下進軍奧運的宏願,「因為當時都是隊內前一、兩名才有得出賽,所以能給我的機會不多。」直到中六考畢文憑試後,受到體育老師的介紹下接觸賽艇,「中學時都有一直參加學界室內賽艇比賽,也破過一些紀錄。老師就希望我將這方面的潛質發揮得更好,於是叫我去嘗試賽艇。」
趙顯臻在2013年透過香港體育學院的賽艇新秀發展計劃,邁出轉項的一步,同時修讀與體育相關的高級文憑。從此,他的賽道由一望無際的大海,變成長長筆直的河道。賽艇港隊從來都是日未出而作,每日早上6點便展開訓練,進隊之前他認為賽艇訓練單調,亦將賽艇與辛苦劃成等號,不過深知起步較遲的他,有空時就會自發加操,並分享當年一段不顧危險的訓練軼事,「有時星期日會偷偷地拿著艇落城門河,但因為碼頭的閘鎖住了,所以要連人帶艇爬出半個人高的欄外,才能越過閘口落樓梯,但水面離岸上都有一層樓高,一失手就直接跌下去,回想起來其實是很危險的。不過我的心態是想將勤補拙,當時也沒想太多,只要有空間都會去練。」
有段時間他更為艇身親自以人手打蠟,當作是與它培養感情,「當初入隊所選的艇,一用就接近六年。一般都有師傅幫忙保養,但我很愛惜自己的器材,想自己去落手做。打蠟會令艇身去水更好,而打三層蠟起碼要四小時,所以有時吃完早餐,早上由8時便打到下午,那段時間也讓自己放空一下。」
緣盡東京奧運後曾萌生退意
憑著這股對賽艇的熱忱,趙顯臻在隊內逐漸划出成績,亦在三年之內兌現天賦,在21歲時與鄧超萌出戰里約奧運男子輕量級雙人雙槳艇,最終以第19名完賽。眼見一直取得進步,自然滿懷躊躇壯志,2018年雅加達亞運他在男子輕量級單人雙槳艇摘銀而回,下一步便為重返奧運而努力。可惜隨後在兩次奧運資格賽之中,於單人及雙人艇項目均無功而還,結果未能躋身東京奧運。
「上次奧運其實我沒有影很多相,可以紀念的也只得一、兩張,也不太記得有甚麼體驗了。不過奧運對我最重要的是尋求進步,平時大家在世界賽已經拼了命,但奧運就是有機會令運動員進一步爆發潛能,令我覺得是特別的,很想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機會。」除非在港隊裡一直處於最高水平,否則不少隊員一般在30歲或之前就會退役,而從成為全職運動員的第一天,趙顯臻就以東京奧運作為生涯最重要的目標,沒有之一。與奧運資格失諸交臂的同時,他心想不如就此認命,是時候轉換人生跑道,「始終不能當運動員一輩子,因此要盡早規劃自己的未來,當你太遲退役時就很難計劃下一步。」
轉戰公開組以小打大
有別於大部份體育競速項目,賽艇是一項背向終點作賽的運動,透過每一下划槳修正航道,即使望不見終點,最終仍能順利衝線。看著一路走來的努力,始終不忍付諸東流,最終打消退役念頭,亦不想為自己再設界限。再者,經過數年的疫情,他明白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索性便隨心而行,過程上只求付出不望回報,「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再去一次奧運,視乎我肯不肯再給機會自己嘗試。」
三年過去,趙顯臻再一次證明堅持是正確的。去年初他決定要轉戰公開組,最困難的是由以往的減磅改為增重,雖然增重兩公斤聽起來十分容易,但對於消耗量大的賽艇運動員而言,難度相當大。另外公開組艇手身型更為高大,爆發力相對佔優,令他需要改變比賽策略以彌補身型差異。去年他在杭州亞運摘銅但稱不滿意,也不禁落淚說辜負了家人支持,源於最近兩年的訓練猶如「玩命」般刻苦,自然希望更好的回報去答謝身邊的人。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趙顯臻於今年4月的亞洲及大洋洲奧運資格賽取得男子單人雙槳艇第4名,勇奪巴黎奧運入場券。翌月他再次締造佳績,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男子輕量級單人雙槳艇決賽,擊敗一眾歐美選手,除了成為史上首位摘下世界盃金牌的賽艇港將,更是亞洲男子艇手的第一人。從沙田城門河划到法國馬恩河畔(巴黎奧運比賽場地),每一槳背後都印證著日復日的努力,直到力竭之前也絕不放棄。
巴黎奧運專頁:追蹤港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