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實測】做運動都有風險?這一類人容易運動猝死
【體路專題】不少香港人喜好運動,健身、跳舞、爬山等都是深受港人歡迎的活動,而渣馬將至,相信也有不少港人正積極備戰馬拉松。運動有益身心,不過原來運動亦有猝死風險!馬拉松選手猝死的新聞不罕見,有做熱身、做開運動原來不等於100%安全。
如果運動時或運動後發生頭暈、心絞痛等症狀,就有可能是猝死先兆!想知道自己是否運動猝死的高危人士?「醫+實測」進行街訪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對運動猝死都是一知半解,心臟專科梁永雄醫生會為大家講解運動猝死成因、預防方法及健康運動秘訣!
問題一:其實做多少運動才足夠?
不少受訪者也有做運動的習慣,而且每星期會運動3小時以上,已經達到了世衛標準!根據世衛建議,18歲以上成年人每星期應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強度帶氧運動,如急步走、上下樓梯、平地踩單車等,或至少75至150分鐘的高強度帶氧運動,如跑步、打籃球等。不過梁醫生提醒,即使運動有益身心,亦非百分百安全,仍可能有猝死風險!
問題二:甚麼是運動猝死?為甚麼會猝死?
運動猝死可以定義為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突然死亡,但與多數受訪者猜測不同,並非做太多運動,或沒有熱身就會猝死。一般猝死原因都跟隱性心臟病有關,如果本身患有心臟隱疾,做劇烈運動時心臟負荷過重,就有機會發生運動猝死。研究指,35歲以下的運動猝死多與遺傳性心臟病有關,而35歲以上的運動猝死則多與冠心病有關。
問題三:可以怎樣預防運動猝死?
運動時感到不適,大部分受訪者都會停下休息,這是正確的做法,運動時感到頭暈、心絞痛有可能是隱性心臟病的先兆。梁醫生補充,如果休息過後仍然感到不適,就要儘快求醫,檢查是否有心臟問題。
如果患有遺傳性心臟病,就要及早找出病因及時進行治療,並且密切監測病情。如果患有冠心病,就要積極治療,輕度冠心病患者可以改善生活習慣及使用藥物治療,中度至嚴重患者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即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成形術,原理是將導管插入動脈,撐開導管中的氣囊及支架,打開原本收窄的血管,令血管重新順暢流通。不過患者手術後要避免進行過分劇烈的運動。
問題四:心臟病人如何健康地運動?
正如街訪的受訪者所言,心臟病人也應該做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梁醫生提供了幾個健康運動貼士:一、運動前要有充足休息及飲食,二、運動時要時刻注意身體狀況,三、如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四、要做至少15-20分鐘熱身運動,五、如患有冠心病運動前應先諮詢醫生。
無論有沒有心臟病,多做運動一定比不做對身體健康,只要做足準備功夫,就可以大大減低運動時出現意外的機率。不過心臟病患者運動前記得主動詢問醫生自己適合甚麼運動,量力而行。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醫+實測】做運動都有風險?這一類人容易運動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