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跨代管教衝突頻生?父母與長輩管教方式差異、解決兩者角色衝突的方法

跨代管教-衝突-隔代教養-四大長老-湊孫
育兒丨跨代管教衝突頻生?父母與長輩管教方式差異、解決兩者角色衝突的方法

香港雙職家庭十分普遍,加上工時長、輪班工作等問題,不少家長都需要「四大長老」幫忙照顧子女,而父母與長輩的管教方式不同,又導致跨代管教產生衝突,傷害三代之間的感情。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的單位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施倩俐(Akina)與大家分享跨代管教不同角色的困難,以及解決衝突的方法。

香港跨代管教現象

Akina解釋,傳統的中國家庭文化中,三代同住的情況時有發生,長輩介入照顧孫兒是平常事,即使到了現在,香港居住環境變得狹小,三代同住的機會降低,亦因雙職家庭,夫婦都需要長時間工作,生完孩子後情況未必許可親自照顧,本地的育嬰院或托兒所服務又不充足,經濟能力足夠的家庭通常會聘請家庭傭工,但不少家長因不放心而需要雙方父母(下統稱「祖父母」)幫忙照顧小朋友。

祖父母是可信任的親人,如管教理念相同就是無往而不利,更可以傳承一些好的家族觀念。
祖父母是可信任的親人,如管教理念相同就是無往而不利,更可以傳承一些好的家族觀念。 (Getty Images)

對家長來說,由祖父母跨代照顧有一定好處,祖父母是自己親人可信任及安全,不會有言語溝通問題,如管教理念相同更是無往而不利,更可以傳承一些好的家族觀念,例如家教、禮貌等良好習慣,讓家長可以安心在外為家庭打拼。

跨代照顧的困難:管教方式差異

家長與祖父母心中有不同的標準,造成跨代照顧的最大困難,Akina指出,雙方對管教小朋友是「嚴」是「鬆」的定義不一致,例如決定事情應該讓小朋友自己做還是出手幫他做、看電視的時間長短、生活規律、懲罰方式、吵鬧時應對方法等等,其實是沒有對錯之分,但當標準不一致的時候,就會引起雙方衝突。

家長與祖父母衝突成因

1. 成長背景不同

簡單來說,兩代人成長的社會環境變化大,祖父母的時代是搵錢至上,對父母角色的期待是只要好好賺錢養家,小朋友有三餐溫飽,基本上已滿足做父母的責任。不過,現在這一代的社會對父母角色要求已不同,期望父母不止提供金錢上付出,還會付出心力教育成人。根據Akina觀察個案所得,受成長環境影響,祖父母抱著的心態可能是生活上不必太緊張,食飯最重要,小朋友不能餓肚子,所以一定要可能會出手餵飯直到食完為止,以食到健健康康為目標;看到現今家長要求訓練孩子自律及不同能力,祖父母卻可能認為「做乜要搞咁多野,食飽睇電視咪得,做完功課休息下」。

對此,Akina表示,社會背景轉變導致兩代父母對管教孩子的要求及準則不同,社會標準不同,成長環境亦不同,兩代之間爭拗對錯無結果。她說:「以前每個家庭生好多個小朋友,根本冇時間管教,所以直接用打,或靠大管細,很由上而下,最緊要唔可以嘈住阿爸訓覺。但現代社會已經完全不接受體罰,講道理去協商,有虐兒法例。」

2. 體力狀態不同

Akina發現,很多家長會質疑,為何祖父母不堅持「企硬多啲」或跟小朋友講道理,但祖父母更多時候是有心無力,他們會反映,自己沒有精力和小朋友跑跑跳跳、鬥智鬥力,所以只好用物質滿足,達到安撫的效果最重要。對祖父母而言,滿足小朋友要求的主因並非認同對方,而是體力真的跟不上,不能像較年輕的家長般,花費大量心力與小朋友角力。這個原因經常被家長忽略,將自己的期望放在祖父母身上。

祖父母體力未必跟得上孩子,不能像較年輕的家長般,花費大量心力與小朋友角力。
祖父母體力未必跟得上孩子,不能像較年輕的家長般,花費大量心力與小朋友角力。 (Getty Images)

3. 身份不同

有些家長會期望祖父母跟自己一樣嚴格,或在管教上一致,但從祖父母的角度看,他們湊孫的壓力大過照顧自己仔女,因為照顧自己仔女時所有責任由自己承擔,但湊孫如果整親,出事被問責的話擔當不起,所以會「鬆手啲」。例如,小朋友想玩電子產品不肯停,家長可以訂立不同罰則並執行,但祖父母未必敢執行懲罰的決定,所以其身份影響了他們不能放膽去管教。

4. 知識不同

現代的家長較以前容易接收育兒的知識,例如面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 如自閉症、讀寫障礙或過度活躍症等都是常見的情況,祖父母的年代並無此常識,很容易認為小朋友是頑皮或無心向學,不會花時間去處理;反觀這一代家長知識水平提升,更認識不同生理因素,理解並非小朋友的性格引發行為問題,只是受生理因素影響,故懲罰小朋友是無助解決問題,而是有特別方式可配合其生活及學習需要。祖父母沒有這些現代「常識」的時候,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應對。

衝突的核心問題:到底誰人才是一家之主,擁有話事權?

年輕的一代的家庭觀念可能有別於上一代,Akina認為這個轉變是長輩較難接受,在祖父母的觀念裡,最年長的人擁有最大權力,所有家庭事務不分大小都由長者作主,即使他們的子女組成新家庭並生兒育女,但界線仍然模糊,忘記子女已經長大,下一代如何管教是應該交由他們自己決定。祖父母可能因為出於愛及責任,繼續視自己為一家之主,期望子女聽取其經驗和意見,過份干預新家庭的事務,便會發生跨代衝突。Akina建議祖父母學習放手,讓他們的子女在育兒的事情上作決定,自己只提供意見,最後決定權交還父母手上,這樣既能避免衝突,又可以讓子女有更多鍛鍊學習的機會。

解決衝突的方法

1. 家長要爭取管教機會,建立信心

Akina分享一個家庭個案,正是祖母過份干預,與媳婦發生衝突。祖母算是有學識,性格亦比較強勢,介入了小朋友的教育;相反媽媽較缺乏自信,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不敢提出看法,變得倚賴祖母,Akina進行輔導就要幫助媽媽去建立管教的信心,告訴她就算做得不好都要嘗試,慢慢調整方法,以及建立爸爸對媽媽的支持。例如當祖母與媽媽意見不合,爸爸要夠膽企出來支持媽媽,拒絕祖母的介入,有禮貌地跟祖母表達「讓我們試試吧」,才有空間繼續試,要加強夫妻合作。經過家長一段時間努力,後來就見到媽媽更多參與照顧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如接送,不像過去由祖母主導,開始有轉變,雙方都不用再花時間糾結在跨代的爭執上。

2. 家長要清楚自己的身份

家長父母不要期望祖父母可以做到自己的角色。Akina表示,雙方可以達成共識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現實是很難做到,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家有不同成長及家庭背景,有些觀念已是根深柢固,一時三刻很難改變,家長不能強迫祖父母跟自己一套。家長首先要清楚自己是父母、一家之主的身份,責任不能假手於人,例如價值觀教導一定要由家長自己做返。例如家長可能一早與祖父母溝通好做法,但基於種種原因祖父母最後仍是使用自己的方法,父母就需要在自己管教的時候「執返正」,而不是去責怪祖父母。家長可能擔心管教不一對孩子會造成不良影響,但其實現實生活中正正充滿不一致的方式,容許人根據環境自我調節,例如讀書跟不同的老師,遇到比較嚴的老師,有壓力就會自動自覺交齊功課;如果知道老師比較寬鬆,便會放慢少少,現實不會期望所有人都一樣。

回到管教小朋友一事上,家長不應該期望祖父母可以做到和自己一樣,例如可以按要求督促孩子做功課、溫書等等。她認為:「祖父母做到的話是一個恩典,做不到的話是正常,這樣對祖父母較為公道。」反過來說,祖父母亦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身份,雙方不妨早些攤出來講,祖父母究竟有甚麼可以負責,也需要協商如果發生問題時的解決方法,父母應讓祖父母知道,出現突發狀況時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法,有困難時是可以「求救」,例如可立即通知父母,或將問題留待父母放工回家再處理,有些事情是有需要由父母出面處理和執手尾,不要期望祖父母能處理所有問題。

Akina建議,家長可和祖父母交代一些重要的原則,解釋訂立原則的原因,而不是要求處理方式要一致,簡單如指定時間要做的事情,實際操作時一定要有彈性,如果做不到的時候如何求救。此外,雙方也最好訂立「停火方法」,萬一雙方因照顧小朋友的問題發生衝突,吵得面紅耳赤,都可以有方法暫停,並讓雙方暫時迴避,例如如果發現其中一方開始發脾氣,另一方就要收聲或離開現場。

3. 讓祖父母接觸新一代知識

家長如希望祖父母學習新一代教養的觀念,不再出現「講極唔聽」的情況,不妨帶他們去聽講座或上堂,接觸現代知識,坊間亦有一些課堂是專為祖父母開辦,例如是解釋甚麼是SEN。Akina表示,她的工作單位也有在學校舉辦祖父母湊孫的講座,而在學校舉辦家長講座時,很多時候都有祖父母來聽,不少祖父母其實都有學習新知識,當他們掌握更多知識及明白現代父母的需求,便能加強配合。

家長打算請祖父母湊孫的注意事項

1. 了解祖父母對湊孫的意願及能力

家長應在生育前提早了解祖父母對湊孫的意願,Akina認為,家長不可以抱有理所當然的心態,覺得生小朋友後,長輩一定會幫手湊孫,即使祖父母願意湊,也要知清楚對方能夠撥出多少時間湊孫。因為祖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就算已退休都不代表他們要花所有時間、全職幫手照顧小朋友,同時要了解他們的能力。現時,坊間有一些育嬰服務,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家長可考慮使用服務,請祖父母照顧小朋友並非唯一選擇。

家長應在生育前提早了解祖父母對湊孫的意願,即使祖父母願意湊,也要知清楚對方能夠撥出多少時間湊孫。
家長應在生育前提早了解祖父母對湊孫的意願,即使祖父母願意湊,也要知清楚對方能夠撥出多少時間湊孫。 (Getty Images)

2. 了解祖父母管教的模式

家長基本上對自己的父母已有一定了解,如果在生育前已知道長輩的管教的模式與自己的理念南轅北轍,但仍向高難度挑戰讓對方來湊孫,只會令雙方都感到痛苦。因為祖父母的做法不容易改變,家長只能不情願地改變自己,勉強不會帶來幸福。

3. 清晰安排分工

除了家長和祖父母的合作外,不少家庭還有工人姐姐,有時衝突會出現在祖父母與工人姐姐之間,祖父母或對工人姐姐有很多意見或不滿。為避免發生這個情況,家長應該清晰安排分工,例如減少祖父母和工人姐姐同場的時間,跟祖父母說清楚孩子的時間表,那一個時間要做那些事,祖父母要負責甚麼,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費心,時間分配和界線越清晰越好。

4. 設法維繫感情

Akina認為,小朋友的角色其實是家長和祖父母之間的養份,祖父母勞心勞力照顧小朋友成長,家長應好好感謝祖父母的付出,簡單的表達方法是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由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向祖父母表達心意,趁機會送上禮物,例如DIY心思卡,甚至簡單如擁抱也可,不要吝嗇表達感激之情,多些製造三代同堂的美好回憶。

5. 尊重長輩

小朋友出世後,家庭的重心容易偏向孩子,家長和祖父母溝通有關小朋友的事情時,容易因心急而過份直接地表達自己想法,Akina提醒家長,表達意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過份批評或會傷害到祖父母的自尊。祖父母辛勞大半生,為家庭及事業付出不少,如果到晚年竟因湊孫而受到後輩的批評和指責,對他們為自己人生作總結的時候並不理想,會帶來挫敗感及負面影響,故希望家長著緊小朋友的同時,也記得不要為祖父母的晚年人生帶來陰影。

解決管教衝突離不開求同存異,坊間部份非政府機構設專門提供家庭服務的中心,除定期提供親子及跨代家庭活動,社工亦會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輔導。女青位於何文田的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現亦免費送贈「祖父母的快樂繪本套裝」予K3至初小的學生,內含精美繪本及顏色筆,讓小朋友學會關心祖父母之餘,也製造跨代共聚的機會,為祖父母帶來歡樂的時光。

施倩俐姑娘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持有社會文學(家庭本位社會工作)碩士,曾接受催眠、婚前輔導、婚姻輔導、家事調解、兒童心理學及兒童為本遊戲輔導訓練,擁有逾二十年輔導及訓練經驗,曾任多年中學學校社工,育有兩名孩子,深明家長的需要及掙扎。著有《一支有感染力的咪 — 家長講座的成功要訣》。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施倩俐姑娘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施倩俐姑娘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