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科技跑鞋熱潮:超級跑鞋能否成為你的跑步神器?


不少跑手的概念,超級跑鞋(通常是品牌跑鞋的含碳板的鞋款)可能對跑者帶來顯著的好處,但它們遠非提升表現的唯一因素。根據最新的研究,超級跑鞋可能改善跑步經濟性,讓你更有效率,同時減少脛骨的負擔,進而降低小腿疲勞性骨折的風險。不過,專家表示,依賴超級跑鞋來提升表現和降低受傷風險,仍需注意一些事項。

圖 / Runners World


每個跑者都知道,隨著創新設計的推出,跑鞋不斷地被改良更新,因此「超級跑鞋」的發展本身並不算是革命性的進步,但《科學報告》中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鞋確實配得上「超級」這個稱號。

一般來說,超級跑鞋的特色在於其技術結合了輕量、回彈性泡棉,以及碳纖維板以提高鞋子的剛性與穩定性。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從 2020 年以來,穿著這類鞋子的跑者已經打破了從 5000 公尺到馬拉松的所有公路和戶外跑道世界紀錄。

圖 / The Runners Testers


超級跑鞋如何幫助提升表現並降低受傷風險?

在一篇發佈於《科學報告》的研究〈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running shoes reduce oxygen cost and cumulative tibial loading per kilometer in recreational female and male runners〉提供了一些關於為何超級跑鞋變得如此受矚目的見解。此研究作者對19位男性和女性業餘跑者進行了實驗,測量了他們在穿著 Nike Air Zoom Alphafly 1 超級跑鞋和 Adidas Adizero Adios 5 經典跑鞋時的關節運作、耗氧量以及脛骨負重(即脛骨承受的重量)。結果發現,使用超級跑鞋能降低約 3% 的氧氣消耗,降低約 5% 的自覺運動強度,並使心率下降約 2%。此外,超級跑鞋還降低了累積脛骨負重,意味著超級跑鞋改善了跑步經濟性,使得高強度的訓練量或更快的速度感覺起來更輕鬆,同時降低了小腿受傷的風險。

然而,此研究的作者也指出,這些表現提升的背後生物力學機制仍不完全清楚。部分原因可能與穿著超級跑鞋時,跑步時的身體壓力在下半身得到更好分配,從而導致疲勞速度減緩有關。

圖|Barry


此外,有科學家提出,碳纖維板可能產生一種「翹翹板效應」( teeter - totter effect ),能改善跑步經濟性並減少能量消耗。這種效應基本上是在步態週期的推蹬階段時,鞋跟會向上產生更大的力量,從而幫助提升反彈力並推進跑步者向前。

蒙大拿跑步實驗室的科學家 Rich Willy 博士雖然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但他曾針對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 (MTSS,夾脛症) 也就是小腿疲勞性骨膜炎進行過研究。他告訴 《Runner's World》 雜誌,這次的研究結果與之前的一些研究相符,表明某些超級跑鞋確實可以減輕脛骨的負擔,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跑者還應注意哪些關於超級跑鞋和受傷風險的事項?

「針對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還有很多比超級跑鞋更好的治療選擇。」Willy 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多數超級跑鞋都有較高的鞋底,這對許多跑者來說可能導致不穩定的支撐平台。超級跑鞋真正適合的是平整良好的道路,許多跑者在不平坦的路面上穿它們會有困難。」

雖然某些超級跑鞋可以幫助更好地分散跑步時的壓力,Willy 建議跑者應該通過訓練來經常提高小腿和脛骨的力量,使它們在穿著任何等級的跑鞋都能承受跑步時的壓力。「要增強骨骼和踝屈肌的力量,最好的鍛鍊是單腳負重提踵,從台階上進行。」他說。「我們建議一開始選擇一個可以做12次的重量,進行三組,然後在兩到四周內逐漸增加重量,直到每次可以做6到8次,進行四組,每條腿都要做。」



此外,逐步增加跑步的訓練量及強度也是防止受傷的重要方法,因為突然增加里程或速度往往會大幅提升脛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風險。即使是有經驗的跑者,如果突然增加跑量而不是逐漸提升,也可能遭遇骨應力性受傷。這時,10% 的增量法則就可以幫助避免因過度運動而造成的受傷。

Willy 補充說,除了逐步增加里程和速度之外,每隔四周進行一次「骨骼恢復周」也很有必要。這時,跑者應該將跑步量減少約 25%,給骨骼系統一個機會來跟上工作量的增加。另外,飲食和運動的一致性對於預防受傷至關重要。Willy 表示,有證據表明,低碳飲食,尤其是與熱量限制相結合時,會顯著增加跑者骨骼受傷的風險。

最後,超級跑鞋的確可能為跑者帶來顯著的優勢,「我們不能忘記,鞋子只是工具,真正跑步的是鞋子上的跑者。」儘管超級跑鞋的先進技術能夠提升跑步經濟性、減少身體負擔,甚至可能幫助你在比賽中創造更好的成績,但它並非提升表現的唯一途徑。每位跑者的成功,終究還是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努力與訓練。



責任編輯:Barry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MIT Technology Review、scientific report



此文章由「香港運動筆記」最初發表於 https://shorturl.at/U7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