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U21歐國盃演變史

【Now Sports】不經不覺,U21歐國盃誕生超過半世紀,賽事初心是為了扶助新人上位,培育新血接班,時移世易,重要性與日俱增。上世紀60年代,歐洲足協(UEFA)計劃推出專門為23歲或以下球員的賽事,1966年在倫敦敲定方案,惟17個國家答應參賽,最終只得保加利亞和前東德出戰。1967年6月,保加利亞主場以3:2勝出,當時以「打擂台」的模式進行賽事,保加利亞同年力克「挑戰者」芬蘭和捷克,翌年再挫荷蘭,3度衛冕,這就是U21歐國盃雛型。

1968年10月,前南斯拉夫作客打敗「盟主」保加利亞,奪得U23錦標,之後再在1969年打敗「挑戰者」西班牙和瑞典,以及1970年贏希臘,保住「盟主」之位。1969年,UEFA在瑞士開會,決定改變一場過的模式,改辦傳統形式的賽事。翌年最後一次「打擂台」,前南斯拉夫作客大炒希臘,劃上句號。

1970至1976年,當時的U23賽事先會進行外圍賽,8組冠軍再進行主、客制的8強,4強和決賽同樣要兩回合決戰,經過3屆之後,1976年1月UEFA改為U21,球員必須在18至21歲之間。

首屆賽事與之前3屆的U23模式相似,但允許每隊派出兩名「超齡兵」落場,前南斯拉夫封王,陣中主力夏利荷錫已26歲。1986年,「U21歐國盃」正式誕生,1992年開始,歐國外同時成為奧運資格賽事。1994年,賽事分為外圍賽和決賽周,8強仍用兩回合分勝負,4強和決賽則1場過決勝。4強之1會成為主辦國,法國是首屆東道主。

1996年,意大利成為3連霸,至今無隊能破。1998年,賽事放棄8強兩回合模式,並引入全新外圍賽賽制。外圍賽分為9組,冠軍也不一定晉級,而是成績最佳的7隊自動入圍,第8、9名再踢附加賽。羅馬尼亞是首屆東道主。

1998至2000年,UEFA再次改制,9組冠軍與7隊成績最佳的亞軍,再踢附加賽爭奪8個決賽周席位。決賽周首次引入分組賽,兩組冠亞軍再踢淘汰賽。隨後,賽制分別不大,UEFA於2005年宣佈,賽事由2007年起改在單數年舉行,避免歐國盃和世界盃,東道主自動入圍決賽周。

2006年決賽周,東道主荷蘭決賽打敗烏克蘭,首嘗冠軍榮光。時間跳到2012年,捷克成為2015年東道主,之後UEFA考慮回到雙數年舉行決賽周,幸最終回心轉意,維持在單數年舉辦。

2019年2月,UEFA通過2021年決賽周擴軍至16隊。上屆決賽周由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合辦,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分組賽和淘汰賽分為兩階段進行,最終德國以1:0打敗葡萄牙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