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債務難降 恐焗放水救亡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政府宣布破產,令人關注全球公共債務帶來的危機。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政府宣布破產,令人關注全球公共債務帶來的危機。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破產,再次喚起各國應及早警醒全球公共債務帶來的嚴重威脅,尤其是以債度日可謂現今主要經濟體的寫照。著名經濟史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及政治科學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近日發表一份講述公共債務未來的論文,直言全球公共債務水平在可見將來難望顯著回落,某程度上將來再爆發經濟危機時只能以貨幣政策「單天保至尊」。

艾肯格林曾與人合著《全球公共債務(經驗、危機與應對)》,簡體中文版由中資投行龍頭中金公司兩位董事總經理(MD)級人物王漢鋒及趙揚操刀,主題是公共債務並非一無是處,應看到其對現代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一面。

靠新技術賺錢摸索需時

不過他關注到,以前學術界常指出,中國儲蓄過剩累積大量資本,逐利使然而流向美國國債,可如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累積儲蓄自然會減慢,況且中國要搞「雙循環」(這裏更多是指透過內需應對中西潛在脫鈎的「內循環」),定使更多儲蓄流向消費。所幸中國政府對經濟的控制算強,不至於令事態突變,繼而令債息在短期內抽升。

艾肯格林亦提到,學術界衡量經濟體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指標為「r-g」,即「實際利率」減去「實質經濟增長率」,兩者俱扣除通脹影響,數值愈低愈好,試想一個經濟體可以保持息口(r)向下和經濟增長(g,亦可理解為收入和還錢能力)步步高升,豈不快活?

然而,他坦言,世界銀行已預測全球經濟增長2030年之前會降至30年新低,且全球儲蓄又不像以往「過剩」,或縮減國債的資金供應,因此「r-g」未來10年只會溫和上升。之所以是溫和,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速減慢、人口結構改變、新技術對經濟帶來變革,均是漸進。

他指,世銀對全球增長的預測保守,原因包括保護主義日熾,制約了國際貿易增長,以及極端天氣引發自然災害,對不同經濟體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構成挑戰。也許生成式人工智能(AI)能讓騰出部分勞動人口轉投生產力更高的職位,繼而推高一個經濟體的產出,但他提醒,國際商業機器(IBM)1980年代初推出首部個人電腦(PC),到「新經濟」真正成氣候,中間相隔約15年,可見企業為新技術摸索賺錢模式需時,且開發AI等的投資會推高資金成本;更何況相對落後的經濟體未必能夠與發達國家競爭。

通脹高債息升更添風險

就算不像某些國家陷入財困,繼而對金融市場添煩添亂,艾肯格林認為,近年公共債務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翻一倍的隱憂之一,是日後運用財政政策應對危機的彈藥不足,被迫靠「放水」獨力支撐,且付息佔財政預算的比例上升,亦會限制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如改善基礎設施和應對氣候變化,更堪憂的是美國政局前所未有地撕裂,窒礙行政與立法機關整頓財政。

他又說,不要以為容許通脹處於較高水平,讓國債實際價值減少,可以「瞞天過海」紓緩公共債務問題,因債息上升是對通脹的懲罰,到頭來沒有好處。

艾肯格林
艾肯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