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私家咪】李德能:巴黎2024的一些感想
熱哄哄的個半月,兩個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到尾聲了。夏季奧運我自己參與主持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渡過,到殘疾人奧運,我可以純粹做觀眾,感覺很不一樣,余翠怡的從容、何宛淇夫婦的愛、陳浩源的感恩都令我印象深刻。
幾乎同一時間,香港U18青年棒球隊在台灣參加亞洲錦標賽,看著一班年輕人大敗給日本的比賽,打完5局比賽提早結束,當時我的心真有點不忍,所以當他們以6比5險勝斯里蘭卡的時候,我是高興得有點激動。連一個正規棒球場都沒有的香港,對於這樣一隊依然在努力去拼的香港代表隊,我們是做漏了些甚麼嗎?
體育競技,最大的意義是甚麼?
我曾經參與過多屆大型運動會的轉播,巴黎殘奧會的開幕禮真算獨特,法國人將celebrating with a conscience (歡慶中不忘良知) 作為構思整個典禮的基礎,質疑自己以至文明世界一方面聲稱自己的城市「好共融」,但日常生活真能做到諒解和包容嗎? 提出這樣一個中心思想,以反省作為主題,在開幕禮中我還是第一次見,很敬佩。
體育競技,其實不單只有勝負,運動會更加是無數個人一次自我成就的過程,巴黎2024的兩個奧運會,我聽到不少香港運動員說:「最希望享受比賽」。有人想完成心願,有人想無悔自己,有人找到繼續努力的推動力,有人愉快地準備開始人生的另一章,對於整個社會,收集到幾面獎牌並不是最重要,運動會之後數字就會成為紀錄,長遠影響著社會上每個人的其實是競賽過程中綻放的生命光茫。
巴黎殘奧會讓香港人認識多了殘疾人體育項目,了解多了肢體殘障的類別,應該多謝港台的轉播和努力,不過,更重要的是香港大眾會否從中更加體會到殘疾人士的能力、生活和需要,會否更加明瞭無障礙設施的價值,會否更認真檢討一下我們的城市和公共政策是否真正做到傷健平權,會否切實考慮在獎勵成功運動員的同時,加強支援未能走入鎂光燈下,但同樣努力的一群。
一個健康的社會,是由包容無數個人意志凝聚而成,並不在於一套無論你喜歡與否都要照單全收的統一價值觀,人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做自己想做的,不做自己不想做的。這星期,有一班香港隊支持者遠赴斐濟,在一個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沒有甚麼江湖地位的邀請賽中,為自己心愛的球隊加油,不在乎勝負,亦不涉榮辱,我認為,這就是體育場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