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隱性心臟病沒有病徵 天熱跑步容易引發中暑


到了八九月,又到了賽季開始,不少跑友也開始為頻繁的馬拉松或越野賽事做準備。有研究指出,包括跑步在內,最常見和運動有關的風險是肌肉骨骼系統受傷,從輕微的肌肉拉傷到組織、骨骼或關節損傷。而最嚴重的風險是誘發急性心臟病, 例如急性心肌梗塞(Acute coronary syndrome)、心室性心律失常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等等。此外,在高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可誘發中暑,甚至導致死亡。

運動筆記邀請到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跟大家分享有關心源性猝死、隱性冠心病等知識,以及講解心肺復甦法(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如何於黃金急救時間拯救生命,他嘗試指出謬誤:「注重健康和愛做運動並不等於身體沒有患病,其實有相當比例的運動愛好者患有心臟病,只是他們沒有病徵而不自知」。

圖/ Freepik


王醫生表示,心源性猝死指在沒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症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死亡。在美國,每年有 30 至 40 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在中國,估計每年約 54 萬人死於該情況。猝死風險隨着年齡而增加。有 25% 至 50% 患者在猝死前沒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感到胸痛、胸悶、心悸/心跳、氣喘、惡心、頭暈、冒冷汗,或原因不明的暈厥。而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分為兩個年齡組別,分別是 35 歲以下 及 35 歲以上。「一般來說,35 歲以下心源性猝死有九成以上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先天性心臟病有很多種,比較常見又會引發猝死的有先天性心肌肥厚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及心血管錯位(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而這些先天性心臟病都是近乎沒有病徵。35 歲以上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隱性冠心病,而且男性居多,特別是 60 歲以下的冠心病患者當中,有七、八成皆為男士。」


 惡性心律不正致心跳停頓 

王醫生指出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Acute coronary syndrome)所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正;心室性心搏過速(VT-Ventricular tachycardia)和心室顫動(VF-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是最常見的惡性心律不正,屬心肌梗塞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導致心跳停頓(Cardiac arrest)和即時致死的原因。「心跳停頓並不等同於心臟完全靜止下來,因為 VT 或 VF 而心跳停頓的患者其實心臟還在跳動。不過患者的心跳會由正常的每分鐘 60 至 100 下,暴升至 200 至 300下。在此情況下,病人的心臟雖仍在跳動,但因為跳得太快,令心臟不能正常地一開一合而失去泵出血液到身體各器官的功能。」


 如何分辨心跳停頓與中暑暈倒? 

王醫生指出:「不醒人事有好多不同原因,但其他原因引起的不醒人事都會有呼吸,例如中暑暈倒的病人大多都有呼吸、會說話及有肢體動作。但心跳停頓的話,病人的情況就如拔掉插蘇,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呼吸及聲響,肢體不會有任何動作。」


 遇到有人暈倒應怎麼辦? 

王醫生解釋,如果有學過急救或 CPR,就會分辨到暈倒是否由於心跳停頓(Cardiac arrest)引致。若然完全沒有受過任何急救或 CPR 訓練,最好是立即引電999,或問一問有否醫護、急救員在場,要盡快求助。因病人若是心跳停頓的話,就應該立即進行CPR和利用AED去救助病人。


圖/ Freepik


 把握黃金時間 

早前,中國羽毛球選手張志杰在印尼的比賽中突然全身抽搐,然後靜止地癱倒在地上,過程中醫療人員在張志杰倒地後超過2分鐘也沒檢查他是否心跳停頓,只是把他抬上担架離開現場,後來被診斷為心源性猝死。

對於張志杰不幸猝死,王醫生表示從片段所見,其個案有點複雜,他不似一般典型的心跳停頓患者,一開始就完全沒有任何肢體動作和反應,而是在暈倒之後這有些微心跳和血壓,但不足以支持腦部運作,因而導致全身抽搐,之後情況惡化變成心跳停頓,完全失去心跳和血壓而靜止地癱倒在地上。作為訓練有素的急救員,應該即時為張志杰進行詳細檢查,觀察他是否有呼吸和脈搏,如沒有脈搏便須即場進行CPR及 盡快使用AED機施救,這是最基本的急救常識。但從片段可見,當時的場人員只是用擔架把張志杰抬離現場,未有為他檢查是否心跳停頓或施行 CPR。


「如果病人心跳停頓又沒有即時進行施救,每延遲一分鐘施救,死亡率會每分鐘會增加 7 至 10 %。換言之,延遲 10 分鐘施救,死亡率便會高達 70 至  100 %。因此,每一刻都是黃金時間。」他強調即使不能百分百保證 CPR 能救人一命,但根據豐富的相關文獻及數據,CPR 的確有助提升存活率最少2-3倍。


圖/ Freepik 

 認知度不足 

根據香港醫學雜誌的數據,病人在院外出現心跳停頓的情況下,在送往醫院後還存活著或能出院的只有 2.3 %,相較其他亞洲地區的存活率(5至8 %)要低許多。這是因為香港跟其他地區不同,中學課程並不涵蓋CPR 課程,所以在香港院外心跳停頓患者存活率普遍偏低。

 
 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 

身為一名心臟科專科醫生,王醫生明白香港人對急救及 CPR 認知不足:「儘管近 10 年來已經有明顯的進步,但依然不夠,因此我創辦了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嘗試去讓香港市民認識這個簡單又能救人的技術,教育有機會接觸到患有心臟病的人,如病人的家人跟朋友,以及年輕人,等他們有機會遇到心跳停頓的患者在需要CPR 的緊急情況下可以大派用場。」


「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於2016年由籌委會聯席主席 暨 香港東北扶輪社前社長 王泰鴻醫生 創辦

為使更多市民懂得施行CPR,王泰鴻醫生過去8年積極「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這項計劃由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東北扶輪社聯同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合作舉辧,王醫生正是計劃的籌委會聯席主席。至今已成功訓練超過 7000 名市民,當中更包括 4千多名中學生及大學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



此文章由「香港運動筆記」最初發表於 https://shorturl.at/Lgy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