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急症」都要等好耐?醫生講解急症定義及輪候漫長原因
不少人提起到急症室求診,總是有感候症時間太長,明明覺得自身狀況已屬「急症」,為何仍要苦等?究竟急症室收症後如何分流?何謂濫用急症室資源?下文請來急症科專科醫生附以實例,為大家拆解急症室「等得耐」的迷思。
急症科專科醫生陳偉韜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表示,要了解急症室,宜先由急症專科的角色及分流制度講起,急症室的醫生大多屬於急症科專科,此乃一門醫學專科,此科醫生除了擅長於救急扶危外,也背負著重要角色,就是依據病人情況的緩急輕重以分配資源,為他們提供適切治療。既然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病人接受治療的先後次序自然有別,時間長短不盡相同。
病人抵達急症室後,會先由經驗豐富的「分流」護士對其作出初步評估,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以下5類﹕
危殆危急個案須入急救房
當中以危殆、危急及緊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危殆和危急的個案並不局限於大眾普遍理解的心臟驟停和維生指數不穩,而是涵蓋不同緊急情況如急性中風、心肌梗塞、呼吸衰竭、敗血症、多重外傷、昏迷、中毒個案等等。這些病人會被送到急救房作即時治理,處理這些病人往往爭分奪秒,而且需要多位護士照顧,有時甚至要出動兩位醫生同時診治。
繼而是緊急類別個案,包括胸痛、劇烈腹痛、氣促、心衰竭、肺炎、關節脫臼或較嚴重的外傷等等,同樣需要急症室醫生盡快處理。再者是次緊急類別,其包含範圍十分廣泛,其中有些情況或需到急症室求醫,不過當中也有不少情況可到普通科門診和私家診所處理,如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腸胃炎等。至於非緊急類的病人,大部分是患有一些慢性的病況,情況並不緊急,未必需要到急症室。因此次緊急和非緊急類的病人輪候時間較長。
陳偉韜指出,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往往「門庭若市」,很多病人都要等數小時才能看醫生。他指,輪候急症的等候時間長,不但病人辛苦,急症科醫生亦要面對及處理大量病人個案,壓力亦相對大增。若市民能善用醫療資源,身體不適時先傾向選擇到普通科門診或私人診所求醫,只在急切和較複雜的病情才到急症室求診,相信候診時間會較快捷,有需要的病人亦避免因診治延誤,而導致病情惡化。
善用資源勿濫用急症室 醫生分享濫用個案
陳偉韜舉出以下由真實個案改編的例子,供大家參考,以及鼓勵市民善用醫療資源。
(1) A小姐在急症室苦苦等候了四個多小時才能看醫生,而分流護士寫下的主要病因卻是懷孕。她已在內地獲醫生證實首次懷孕,並於當地醫院接受超聲波檢查。她指有朋友向她介紹,指到醫院急症室求診方便快捷,所以身體並無不適的她打算到急症室進行產前檢查。陳偉韜提醒指,急症室是處理緊急毛病的地方,市民不宜道聽途說亂用急症服務,加重急症室人員的負擔。
(2) B女士帶著五歲女兒來到急症室,只因女兒發燒兩天和出現感冒症狀。可是,她同時為自己登記急症,因她多年來有輕微頭痛,她認為既然要帶女兒到醫院,便順道找醫生做檢查。此舉影響急症室資源分配,增加急症室負荷。
(3) C先生因為半年前在工作時扭傷腰部,於是在數月內到急症室求診數十次。他每次到急症室都拒絕醫生為他處方藥物或治療,反而要求醫生為他續發病假紙,指痛症使他不能恢復工作能力。
陳偉韜指出,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急症科醫生樂意為有急切需要的病人盡快提供高效的檢查和治療,但同時希望大家了解急症室運作及服務,讓醫生能將時間用於治療情況危急的病人,確保其病情不受耽誤,達成「救急扶危」的使命。當急症室資源得以善用,候診時間相信可以顯著縮短,受益的將會是每一個急需醫生醫治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