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戰爭前中國鴉片發展史



乾隆時期,西方正值工業革命,工業發展迅速,不得不向他國打開貿易之門。英國便試圖向中國建立平等外交關係,希望中國開放更多商埠貿易。不過,乾隆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由,「番商」只能將廣東作為指定通商口岸,不得再赴浙江等地。外商銷售和購買上貨等,都必須通過特許「行商」之手,甚至限制外國人學漢語,諸多限制令外商感到不便。

另一方面,外商在十八世紀時期,廣州貿易順差嚴重偏向中國一邊,清朝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但英商帶來的對西方的工業製品,中國人卻無所需求,交易貨幣白銀不斷從印度英國和美國向中國輸出。凡此種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經商環境,令千辛萬苦遠赴而來的英國商人不能忍受,希望打破這個局面。英商最終以銷售鴉片來扭轉貿易順差的局面。

鴉片是用罌粟花的果實提煉而成,歷史最早可追溯5500年前,當時蘇美爾人把它叫做「快樂植物」。後來希臘語裡它就叫做鴉片,在阿拉伯語裡它的名字叫「阿芙蓉」,唐朝之前由阿拉伯傳到中國。它一直是藥舖裡的一種藥材,凡是大點的藥舖裡都會有,名稱是「阿芙蓉膏」,上千年來根本無人問津。在清朝氾濫之後,鴉片改名為「福壽膏」。這種「藥材」有一股子尿臊味,非常難聞。但它的藥用價值很高,比如鎮靜、清肺、麻醉等等,另外還可以治療感冒及肚瀉。

起初其他國家的人都不會吸食鴉片。印度人會直接吃鴉片,阿拉伯人會沖水喝,中國方面,起初鴉片入藥估計也是熬著喝。英國人的很多藥品食品中都有鴉片,還有英國人把鴉片製作成鎮靜劑讓小孩子喝,很多年以來,誰也沒關注過它的毒性。

大約在清代雍正年間,中國人興起一種吸食方法 (方法據說是爪哇人發明,通過呂宋傳入中國沿海),就是將鴉片摻到菸葉中吸食。當時華人吸煙草的比例很大,所以吸鴉片一下子風靡起來,後來逐漸發展成使用煙槍直接吸食鴉片,也迅速成了有閒階層的時尚,不久連窮人也沾上習慣。中國對鴉片需求日增,外國進口鴉片增加,四川、雲南、福建、浙江和廣東等地也有種植罌粟基地。1729年,雍正以其淫蕩傷人,予以禁止,但所指的是「鴉片煙」而非鴉片本身。其後中國裁停鴉片煙稅,視為禁品。

1773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成為鴉片貿易領頭羊,英國東印度公司同時在印度獲得種植鴉片的壟斷權,換句話說, 英國人佔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地後,再用了不同的方式向中國輸入鴉片。自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清朝即使嚴格控制鴉片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梁廷《夷氛聞記》曰: 「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

在早期的對外貿易中,清朝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但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從根本上逆轉了這種局面。外國文獻也引述當時鴉片商人泰勒形容:「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更甚的是,清廷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兒子本身就是大鴉片商人,成為鴉片禁而不絕的催化劑。

商人不能用正面渠道,便用走私,且日益擴大。據統計,由道光年間,1821年的4000餘箱,到1838年已猛增到40200箱。此後,鴉片泛濫導致的經濟問題也浮現出來,貿易順逆差180度轉變,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銀貴錢賤,通貨膨脹,到了1837年,「鴉片泛濫導致的問題終於到了清朝政府非立即採取堅決措施不可的地步」,就有了日後虎門等銷煙以及戰爭的爆發。
相關新聞 古代颱風預測及災難實錄
想看更多博客文章,請瀏覽《巴士的報》博客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