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湯水 | 中醫推介2個進補湯水食譜!有助補氣、健脾、改善體虛

中醫講究固本培元,因此很多做完手術的病人都會看中醫、吃中藥,他們認為做手術會令他們元氣大傷,做完手術後身體虛弱,此時服食中藥進補會增加體力,改善體虛。

不過手術後進補並非必然,到底有否需要用藥和用甚麼藥、要治療多長時間,要視乎當事人的臨床表現,還要考慮身體失調的程度,要按照實際情況用藥。

無論是使用中藥或西藥,在選藥、用藥時都應該十分嚴謹,應用則用,該用多少就用多少,到甚麼時候再無需要用藥就應該停藥。中藥的使用是針對疾病和證候,熱證病人要用清熱藥,氣虛病人要用補氣藥,決定病人是熱證或氣虛要根據臨床表現。做完手術後是否需要進補也需要觀察病人在手術後出現的臨床反應,看看身體虛弱的程度。一般而言,大病或手術過後一般氣血較弱,而且脾胃功能較差,但這種虛證不一定會出現,如體虛病徵輕微,可通過飲食、休息養生,令體能慢慢恢復。如果身體虛弱情況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能透過養生改善症狀,此時便有需要配合藥物等治療手段。手術後的虛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皆可見,臨床上常見氣虛及脾胃虛弱。氣虛的典型症狀包括身體乏力、容易疲倦,稍做動作便會大量出汗,稍作運動便覺得氣促,其人面色蒼白,說話低聲少氣,胃口欠佳或吃少許東西後就覺得肚脹,望舌時舌體腫脹,或舌邊有牙齒印,舌色偏淡,夾水濕者舌苔白或舌苔質地潤滑。改善氣虛便需補氣,常用藥有人參、黃芪一類,中藥方劑代表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患者也可以同時按摩中脘、氣海、足三里等穴位補氣。在治療以外建議手術後氣虛患者當體能回復到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時,便要配合積極的體育鍛鍊。運動的選擇可因應個人興趣,例如緩步跑、游泳、遠足、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理想的養生運動,但在身體恢復初期應避免做劇烈運動。做運動鍛鍊身體要有恆心,每周至少要鍛鍊兩次,每次最少維持三十分鐘,偶然的做一兩次運動而且不能堅持的話,很難達到養生鍛鍊的目的。

手術後常見的問題2:氣虛
手術後常見的問題2:氣虛

中醫認為氣、血關係密不可分,所以在考慮氣虛問題時,要兼顧血虛。血虛徵狀包括容易頭暈眼花、手腳麻痺或抽搐、心緒不寧、難集中精神、失眠,舌色淡,脈弱,月經量少或遲來等。補血可用當歸、大棗、阿膠、白芍等中藥,常用中藥方劑有四物湯。坊間常見的中成藥八珍湯是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聯合,氣血兩補,而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和肉桂,便成為十全大補湯,補益的功效會增加。患者需要注意即使身體很虛弱,也不可過度進補,氣補得太多就會化燥生熱,容易熱氣,血補得太多則妨礙脾胃消化。當補益有效,病人的身體質素有所提升時,便要調整用藥,甚至停藥,鼓勵患者積極養生。脾胃虛弱是手術後常見的問題,很多做完手術的病人馬上想到要吃點補品、煲點藥材湯令身體盡快恢復元氣,誰知當脾胃功能欠佳時,不僅吃了補藥補不了身,甚至因為吃了比較滋膩的補益藥導致胃脹、惡心的反應,得不償失。在進補之前,必先要考慮脾胃運化功能,如果消化力差,便先要改善脾胃功能,才可進補,或者要同時兼顧。改善脾胃功能,要從補氣、理氣、燥濕、消食方面入手,脾胃氣虛的人,如單純補氣而不理氣,氣就容易鬱閉在體內,不能運行為全身所用,所以既要補氣,也要行氣,補氣藥得到行氣藥的推動,便不再凝滯在體內,所以脾胃虛弱的人進補,在使用黃芪、人參之類補氣藥時,應加上陳皮、砂仁、豆蔻一類理氣藥。

手術後常見的問題2:脾胃虛弱
手術後常見的問題2:脾胃虛弱

鑒於香港地區氣候潮濕多雨,脾胃虛弱者容易出現濕困毛病。當濕困的時候,人很容易感到睏倦想睡,吃東西後容易有胸悶、惡心反胃感覺,肢體重墜浮腫、頭脹,治療一方面可通過發散將濕邪由體內驅出體表,另一方面通過利尿將水濕透過小便排出體外。燥濕或芳香化濕可選白朮、蒼朮、藿香、佩蘭等藥物,利濕可選茯苓、澤瀉、扁豆、薏仁等藥物。濕濁的形成,多數與脾胃運化差有一些關係,在用袪濕藥驅散濕邪的同時,不要忘記改善消化功能,例如要均衡飲食,少吃生冷食物,注意保暖等。

1. 常用的補氣湯方:

黃芪30克、當歸10克、黨參20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瘦肉(或烏雞、魚適量)製法: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温服。

2. 常用的健脾湯方:

黨參20克、茯苓15克、淮山30克、陳皮9克,白扁豆15克、瘦肉或烏雞適量。製法: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温服

中醫推介2個手術後進補湯水食譜
中醫推介2個手術後進補湯水食譜

延伸閱讀:
手術後飲食 | 預防傷口發炎中醫籲戒口的3類食物+加快傷口癒合的5種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