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打破迷思:最佳跑步姿勢是否真的存在?
2011年,Christopher McDougall 在他的暢銷書《Born to Run》引發了赤足跑步風潮後,提出了一個重要澄清:問題不在於是否穿鞋,而是在於跑步姿勢。他認為,跑步不應被視為一種自然不需學習的技能,而是一項需要掌握的技巧,就像學習如何打網球一樣。然而,圍繞著「理想跑步姿勢」的討論卻充滿爭議,科學家們也無法就此達成共識。
圖 / FreePik
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出現,我們對如何最佳化跑步效率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這促使來自全球的生物力學專家們開始深入研究跑步經濟性,即測量在特定速度下消耗的能量,如同汽車的油耗一般。這些研究結果於今年發表在《運動醫學》期刊上,雖然提供了一些線索,但也讓我們質疑:究竟是否存在所謂的「最佳跑步方式」?
最新研究發現 |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物力學專家 Bas Van Hooren 率領的研究團隊針對 51 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研究涉及超過 1000 名跑者。他們的目標是找出跑步經濟性的關鍵影響因素,然而結果令人意外:步幅長度、接地時間、踝膝髖的角度等要素與跑步經濟性沒有顯著相關,甚至腳跟、前腳掌或中腳掌著地的方式,也與效率無關。
儘管如此,研究發現每分鐘步伐數(步頻)與經濟性有些許聯繫,暗示調整步頻可能有助於提升效率。此外,減少垂直彈跳和增加腿部彈性也有可能提高經濟性;這些特徵可以通過爆發性跳躍訓練來培養,Van Hooren 自己的訓練中就包括跳步、落地跳等動作,他認為這或許對他的跑姿有所幫助。
圖|Bing Ai Image
理想跑姿是否存在? |
儘管研究提供了一些改善建議,但整體來看,跑步經濟性與我們能測量的姿勢要素之間的聯繫仍然微弱。田納西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無論是經驗豐富的教練還是專業訓練者,都無法根據跑姿準確預測運動員的經濟性。這表明,所謂的「理想跑步姿勢」可能並不存在。
Van Hooren 與其他研究者指出,每個人的跑姿都是獨特的,因為個體的體型、四肢比例和成長經歷都不同。因此,很難制定一套適合所有人的統一姿勢。生物力學專家 Rodger Kram 認為,跑步經濟性與姿勢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謎題,想通過統計平均值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許並不可行。
許多人都將 Kipchoge 視為理想中的跑姿。圖|Runner's Trible
預防受傷的考量 |
除了提升效率之外,跑步姿勢的調整還應考慮到預防傷害。避免過度負荷特定肌肉或關節的本能,可能會影響我們採用的步伐,進而模糊姿勢與經濟性之間的聯繫。此外,有研究發現,過度關注自己的跑姿反而會降低跑步效率。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試圖改善跑步姿勢?Van Hooren 認為,這值得探索,但並非最主要的問題,因為多數跑者能通過經驗和訓練自我優化。經驗的積累確實可以使我們變得更高效,而跳躍訓練等方法或許能加速這一過程,但最終每個人的「最佳姿勢」仍難以確定。
在這方面,跑步傳奇 Ed Whitlock 提供了一個典範。這位馬拉松選手在 73 歲時創下了 2 小時 54 分的成績,並以其簡單且流暢的跑姿聞名。他的秘訣並非複雜的技術,而是「我只是跑步」。他的話或許正是對跑步最好的註腳:有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自然的跑起來。
圖|mensjournal
儘管科學家們試圖解開理想跑步姿勢的謎團,但我們仍無法確定一種通用的最佳跑步方式。每個人的跑步經濟性都受到獨特的生理特徵和訓練經歷的影響。因此,與其專注於特定的技術細節,跑者們或許應該信賴自己身體的直覺,並通過持續的練習和經驗來達到自我最佳化。
總而言之,跑步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簡單。無論是否存在完美的跑姿,關鍵在於持續不懈地跑下去。跑友們,你認為世界上有完美的跑姿嗎?歡迎在底下留下你的想法。
責任編輯:Ian
此文章由「香港運動筆記」最初發表於 https://shorturl.at/fNf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