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精英運動員捱出頭

【專訪轉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作為香港的運動員,最希望的當然是加入香港代表隊出戰各項國際大型賽事拿取獎牌。然而,並不是所有運動員都能像倫敦奧運銅牌單車手李慧詩一樣,可以咬緊牙關捱到「出頭天」,有些運動員抵不住煎熬和誘惑會黯然離開。剛完成索契冬奧運的香港滑冰代表呂品韜就指今次的比賽「無隊醫」,更受到隨團的官員冷待,反映現時香港的精英運動制度有所不足。在體育精英化框架下,被評定為最高級別的精英運動員是可以拿到三萬多元生活補貼和額外的醫療保健服務,更可以享用體育學院的一流訓練設施。相反,香港的非精英運動員,在幾乎沒有資助和配套下刻苦努力練習,更要自掏腰包出埠比賽以換取各界對其成績的肯定,力爭上游,務求擠身精英運動項目。

誰人也不會抱怨–前滑浪風帆運動員黃德森

「風之后」李麗珊的丈夫黃德森在九十年代亦是數一數二的滑浪風帆運動員,現時他在奧林匹克委員會專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就業支援服務。風光背後,他坦言早在三十年前,根本沒有甚麼精英運動項目的制度,滑浪風帆更不是精英運動,在亞洲的發展更是非常緩慢,香港的運動員是根本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在1989年,黃德森和另外兩名運動員在荷蘭籍教練的帶領下草草組成了香港隊,更放棄了香港的一切,隻身前往當時的滑浪風帆強國–澳洲進行全職訓練。

漂流訓練,蓆地而睡

為了參加訓練,他辭去了當時的工作(設計滑浪風帆),拿走了銀行帳戶的所有積蓄。在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擠在教練父母的一間小房子裏蓆地而睡。經過四個月的訓練,船帆都爛了,黃德森為了省錢,在訓練完結後再踏單車一個半小時去買材料做帆。又為了省下住宿費用,與隊友通宵駕車穿州過省,坐累了,便睡在沙灘上,日子雖是苦澀,一班熱血的運動員為了夢想,卻是誰都沒有抱怨。

在剛抵埗的時候,香港隊是希望可以跟隨高手雲集的澳洲隊一同練習,惟其隊員嫌棄香港隊水平低,拒絕一同受訓。黃德森等人主動給澳洲隊炒菜做飯和做雜務,以誠意打動他們,「一齊瞓一齊食」,建立深厚的感情。經過艱苦的「漂流訓練」,訓練終於帶來成果;黃德森分別在90和94年的亞運會獲得一面銅牌和銀牌。自此而後,滑浪風帆才被正式列為精英體育項目,往後的運動員在大師兄的「開路」下更安心留港進行訓練,更成就了「風之后」李麗珊在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會拿到香港歷史上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打不出天下–前跆拳道運動員馮嘉俊

▲2012年嘉俊(圖中)在韓國公開賽中奪得金牌(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以23歲之齡退役的跆拳道運動員馮嘉俊,在12年的運動員生涯中,曾多次參加全港性賽事並贏得冠軍;在2012年更代表香港隊在韓國公開賽取得金牌,但嘉俊最遺憾的是,直到退役仍未能見到跆拳道成為精英運動。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09年香港東亞運動會,根據港隊內部的評選準則因為嘉俊缺少海外成績,未被列入出賽名單,不能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參與這項運動盛事。為了備戰東亞運,嘉俊放棄當時浸會大學的基礎文憑教育課程、教授跆拳道工作與實習機會,在「零收入」下參加全職訓練,更要自行籌措部分費用(動輒也要數千元)參與海外比賽,最後換來的卻是連出賽的機會也沒有。「辛苦了這麼久,放棄了這麼多,本來以為就算拿不到金牌也可以爭前三甲」 到頭來發現自己甚麼都要重頭再來,當時嘉俊甚至想過退出跆拳道運動。+

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嘉俊再一次落空未能參賽。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嘉俊慨嘆道連自己兩前借下的副學士學生貸款尚未還清,參與海外比賽的門檻又太高,真是看不清跆拳道運動在香港的發展前景,才選擇退役。自己身為教練,嘉俊直指香港的跆拳道運動員唯要到海外參賽,才有望提升競技水平,若跆拳道是精英項目的話,便可以投入更多資源鼓勵更多運動員參與全職跆拳道運動。「不用再在深水埗北河街市政大廈跟其他市民一同『訓練』,可以在柔道軟墊上練跆拳道,還可以聘請頂尖的韓國教練指導,令跆拳道追上其他精英運動項目的比賽成績。」

「目標大過困難,困難就會解決」–前首席單車運動員洪松蔭

在70年代,香港人都有一個觀念–「當運動員是沒有前途」。在中學時期,洪松蔭就憑胸口掛個「勇」字開始接觸單車。可悲的是,當年一名與他非常要好的同學在訓練時遭遇車禍,不幸過世。當時香港單車運動員更常被人歸類為「飛仔」和「遊手好閒」。 當年只有15歲的洪松蔭覺得自己身負已逝同學的使命,從此矢志要改變人們對於踏單車的看法。

硬著頭皮「養」單車

沒有金錢援助,家人又反對,最難的是找工作、賺錢「養單車」。因為錢全花在保養單車,到了冬天還要硬著頭皮只穿短衫短褲。也因為沒有學歷(他念到中二就停學了)和工作經驗,洪松蔭只得斷斷續續從事基層的工作,如清潔、餐飲和搬運等,天未亮四時便起床訓練、上班再訓練。由於沒有正規的訓練場地,為了避開擁擠的交通,清晨四五點就起身,從觀塘踩到荃灣、屯門和元朗,約八十公里,日復日,不斷訓練自己的意志力。隨著戰友找到工作「風生水起」、有的只顧拍拖、有的捱不住喊退出,直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孤軍作戰。以17歲之齡,便登上了當時香港新秀賽的寶座,成為了香港單車隊成員。在1981年洪松蔭碰上到德國(西德)比賽的機會,第一次看見甚麼是「高速公路」,才知道自己是何等渺少,也為他帶來了一直「踩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全憑自己的努力,洪松蔭亦先後代表香港出席兩次的奧運會和三次亞運會,更是兩屆香港傑出運動員的得獎者。

一生離不開運動員的使命

▲1984年 洪松蔭代表香港出戰洛杉機奧運 (由受訪者提供)

時至1995年,隨著國際賽成績被受肯定,單車也被列入精英運動項目,前國家隊教練沈金康也接掌香港單車隊,視洪松蔭為偶像的「香港之寶」黃金寶亦嶄露頭角,香港單車運動水平也開始騰飛。在97年全國運動會後,洪松蔭欣慰單車隊後繼有人,便功成身退告別運動員生涯,退居「幕後」專注香港的精英運動發展,現時更擔任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的名譽顧問。

▲洪松蔭在退役後專注發展事業和公益事務,笑言「拼到最後,你能獲得的總比想像多」。

目標比困難大,困難就自然會解決

無可否認,成為運動員是一條十分艱巨的路,要成為香港運動員更難。可能要兜圈子、走冤枉路,但這個也許是一個成功運動員的必經之路。為後輩的體育事業鋪展了道路的洪松蔭和黃德森均認為,當運動員的使命是一定會遇到困難,但只要目標比困難大,困難就自然會解決。洪松蔭寄語年輕的運動員:「你辛苦,人地也辛苦,能夠捱下去,將來你所獲得的可會是你無法想像。」

香港精英體育發展:
現時共有16項精英運動項目:
滑浪風帆、單車、乒乓球、羽毛球 (重點精英項目)
劍擊、賽艇、壁球、游泳、保齡球、體操、桌球、空手道
田徑、三項鐵人、武術、七人欖球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Jonathan Mckinley, JP)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表示,評選精英運動項目的準則,主要是以該運動的整體國際賽事成績為首要的考慮因素,其二就是該運動項目在不同年齡組別上,也有完善的訓練梯隊,才可獲精英體育委員會批准成為精英運動項目。

記者:韋珍明
編輯/攝影:胡庭瑋

原文刊於大學線月刊 (文章獲大學線月刊編輯授權轉載)

37,830 total views, 6 views today

The post 香港非精英運動員捱出頭 appeared first on 體路 Sports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