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減印花稅難振港股交投

陳茂波:減印花稅難振港股交投

內地為了活躍資本市場,上月底宣布減證券交易印花稅,市場憧憬香港亦會跟隨下調,特首李家超也明言要想辦法增加股市流動性,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中表示,調低股票印花稅並不足以結構性、長期地刺激股市交投;零散的刺激舉措,既無助於提振市況,更可能因成效不彰而進一步削弱投資者信心,效果適得其反。

促進流動性小組本周開會

綜合證券業界及學者意見,港股面對內地經濟、高息環境、地緣政治等不同挑戰,多為無法控制因素;相反,削股票印花稅能降低交易成本,屬短期可控制而對市場有助益的措施。當國際市場有減印花稅的趨勢,港府卻逆勢而行,交易成本相對其他市場高,更不利交投。

港府上周二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陳茂波透露,本星期將召開首次會議。小組成員之一、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惟宏稱,降股票印花稅乃業界共識,減輕交易成本有助刺激交投,短期可幫助市場,雖未必一定解決所有問題,但能給予市場信心,中長線則要進行市場和上市改革。

事實上,陳茂波於2021年主導上調股票印花稅,他在當年2月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把稅率由0.1%,調升三成至0.13%,買賣雙方均須分別繳納,同年8月生效,措施備受批評。

陳茂波昨在網誌中引用數據,指下調股票印花稅率無法從根本上提振股市。以1999至2001年經驗為例,期間股票印花稅三度調低,惟日均成交額由1997年約143億元下降至2002年的60億元;至於2021年輕微上調稅率至0.13%後的頭幾個月(即8月至12月),港股日均成交仍較2020年多出2%。

業界批評財爺引用數據取巧

對於陳茂波的論點,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坦言,利用1999年與2002年成交額作比較值得商榷,1997年炒「回歸熱」概念國企,股災跌市成交量亦大,全年成交一定高;其後市場經歷科網泡沫爆破、經濟衰退等,投資氣氛低迷,「減咩都唔得啦」。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亦謂,陳茂波只以新稅率生效後的頭幾個月比較,屬「玩弄數據偽術」,2021年加稅後交投量一直下降,是「鐵一般的事實」。據該會統計,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即加稅後第二年度,日均成交金額比加稅前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跌逾31%。

關焯照認為,有不少機構投資者及投行進行高頻交易,用電腦操作「炒幾格」、「一日炒幾十轉」。當全球正在減印花稅,香港卻逆勢而行,相對其他市場,投資港股成本較高,投資者或轉至其他市場。他建議把印花稅率進一步削半。

陳茂波則認為,要改善股市表現,關鍵在於投資者對後市預期向好,這關乎入市的資金量和流向,取決於經濟表現、公司業績、是否持續有具潛力的企業上市等,這些都不是單純靠下調印花稅就可以達致。他並說,股市升跌同時受地緣政治和市場情緒左右,西方的政治成見造成誤解,也干擾到投資者對本港和內地股市的信心。

上市商會倡設中東專組吸資

市場人士表示,並非單靠減印花稅可提振流動性,要配合其他招數。關焯照稱,炒美股可以一股入場,提議港股下調每手交易股數,降低門檻。市場亦要增添產品種類,例如大宗商品或債券ETF,增加內地商品市場及亞洲債券的投資選擇,「不可一成不變,只想幫公司上市,若市場不吸引也無法吸水。」

宏觀而言,近期內地經濟遜預期,加上地緣政治影響外資入市意欲,陳志華直言,這些因素未必可控制,但香港能控制投資成本,促請政府撤銷印花稅,並配合一連串組合拳,如放寬券商孖展上限以激活流動性。他又提到,沒有人願意和金錢作對,投資者在選擇市場時並不會考慮官員有否說好故事,只會湧向能穩健實踐其投資策略及交易成本較低的市場。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認為,受內地政策影響,多數外企不願冒風險投資,建議政府成立小組謀劃中東的策略,熟悉生意的人長駐當地開拓市場,打好關係,拓展投資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