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想英國|英國高考疫後復常 擺脫「評級通脹」|陳思銘
英國高考在8月中放榜,大家或者留意到今年A*或A的比例不到三成,平均只有27.2%,與前兩年有很大對比,例如2022年高考各學科的A*或A平均佔36.4%,2021年更高達44.8%。單以學校為例,Brighton college的2023年A*/A為81%,比去年91%為低,Epsom College A*/A 由85%下降至59%, 驟眼看會以為英國名校質素下跌。
不過,我會說這個情況是意料之內,疫情期間,英國高考取消實體考試,改用中央評估成績(Centre Assessed Grades,CAG),早就被詬病「評級通脹」影響大學收生。既然疫後社會逐步復常,公開試評級亦無可避免會有調整。
事實上,如果與疫情之前比較,2019年時的A*或A比例只有25.4%,今年高考的top grades比疫情前還要稍為多一些。
或者你會問,英國高考去年已經恢復實體考試,為何top grades到今年才有特別明顯的跌幅?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英國當局推出了一些特別支援措施,幫助被疫情影響學習的學生重新適應考試,令高考評級分佈的波動相對和緩。今年擺脫評級通脹的步伐加快,調整的效果便開始浮現。
大部份應屆高考生,兩年前本應參加GCSE時,遇上新冠疫情而取消實體考試,失去了「磨刀」的機會。他們今年才第一次參加公開考試,缺乏實戰經驗之下,更大機會因為緊張而失手。
同時,依賴學校老師評估的CAG,評級普遍比實際成績高,今屆考生可能一直錯估自己的水平,到高考才終於「見真章」,了解到自己與其他同屆學生的實力分野。
錯估成績不只會失望,亦可能影響升學部署,一些以為「夠分」考入的學科,原來比較勉強甚至未達門檻,因而大失預算。尤其今年英國高考的考生數量增加,大學學位的競爭更加激烈。
不過,凡事總有兩面,競爭愈是激烈,大學招生官愈需要可信、有份量的指標,來決定是否取錄某位學生。而復常的高考評級,也能讓學生更容易評估自己考入心儀學系的機會。經歷過疫情期間的混亂,我相信大家都會期望逐步「撥亂反正」。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