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衞局研私營醫療訂收費基準 仿效新加坡 市民比較平貴 險企參考索償
醫務衞生局正透過顧問研究如何收集本港私營醫療的收費資料,冀進一步增加醫療收費的透明度,以助市民評估所需醫療費用。分析估計,醫衞局此舉或希望仿效新加坡建立醫療收費參考基準(Benchmark)的做法,惟有關基準必須把分類標準化,令各種醫療收費的可比性準確度更高。由於涉及不同持份者,需多方面的合作,估計過程並不容易,即使成功訂立參考指標,最重要是要讓市民易於了解運用,才能發揮到最好效果。
持份者多 業界料過程不容易
醫衞局回應表示,政府於9月展開顧問研究,探討如何收集各種私營醫療服務數據,讓市民掌握更充分的收費資料,以助他們評估所需醫療費用。
醫衞局將因應研究結果,檢討現行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的先導計劃之成效。期間顧問會訪問私家醫院和保險公司,以收集和分析業界意見。
市場估計,當局此舉是希望仿效新加坡建立醫療費的參考基準,除可讓市民了解到目前市場醫療收費,亦可作為市民及保險公司索償的參考。倘索償數目及收費過高,保險公司能進一步了解收費是否合理;若收費不合理,即時作出適當處理,長遠或有助減低醫療通脹。
事實上,新加坡自2018年推出部分普通手術程序的收費基準,之後把覆蓋的範圍擴大,今年6月向私營醫療保健行業再推出新的收費基準,涵蓋醫院、手術以及麻醉等收費。據報,當地自從推出收費基準後,紓緩了私營手術費的上升幅度。
市場人士認為,其實本港數年前也推出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的先導計劃,私家醫院雖有提供醫療收費的統計數據,但由於個別醫院收費所涵蓋的細項未必完全相同,例如同一項手術收費,有些包括更多細項,有些則較少,可比性的準確度或受影響;而且私家醫院普遍公布的賬單數據複雜,而非計算中位數,市民不易理解,亦難以比較。
各醫院涵蓋細項不一 影響可比性
不少醫生在病人入院進行手術前,並無為其提供費用預算,即使提供亦很粗略,故與醫院披露的收費數據作比較時會有困難。
市場人士直言,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收費參考基準,各類別的收費必須按同一標準,例如同一手術包括的細項應相若,而醫生的費用預算都要依循同一標準。假如醫衞局要向醫療機構及保險公司索取資料,由於分類標準化的過程複雜兼涉及系統變動,不同持份者如醫療機構及醫生等是否願意值得關注,除非政府採取強硬規定要求,或透過激勵和處罰來推動才可行。
政府於2016年10月起,聯同香港私家醫院聯會推出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的先導計劃,私家醫院於其網站公布30種常見治療或程序的實際賬單收費,給予公眾作為參考;同時,鼓勵私家醫院和醫生在病人到醫院接受非緊急治療或程序時,提供服務費用預算及總額。
保險資訊平台10Life創辦人倫沛然贊成建立醫療收費基準,如果能落實的話,涵蓋的手術及治療應較目前先導計劃的30種更多,以及必須按同一標準分類,以便能反映收費的準確度。同時,有關基準必須實用,如醫生就病人入院前提供費用預算時,系統應自動提供市場收費資料,讓市民可即時作參考。
另外,政府去年委託顧問進行優化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索償的研究,探討建立電子理賠平台的構思。醫衞局透露,有關研究已經完成,局方會連同收集私營醫療服務資料的顧問研究結果,一併考慮未來路向。
採訪、撰文:陳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