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論策】9月橫行下季偏穩 短炒國慶黃金周
港股踏入9月份後橫行炒上落,內地連串政策決心維穩,成效卻受人民幣反覆及資金流走抵消,在一片唱衰中國經濟言論下,投資及內部消費信心不足,美息料暫不變動,能否受惠十一國慶黃金周帶動第四季港股重演去年升勢,正是突破港股好淡拉鋸的關鍵。
資金流走vs加碼維穩
內地去年底放寬防疫後,經濟復常力度在今年第二季明顯遜於市場預期,拖累中港股市表現不振,加速外資流出港股,連同美國不斷限制美資對華投資,令資金流走壓力持續。內地7月底政治局會議落實全方位寬鬆穩經濟保民生方針後,過去兩個月不斷推出利好的金融及樓市措施,以穩定信心,形成政策炒作市,一如樓市在用家為主下,市況炒上落橫行為主,樂觀者如筆者,預料經歷第三季陸續推出針對性政策後,第四季市況有望相對穩定,令部分直接受惠國策的超賣板塊有反彈藉口,更期待稍後陸續有需要時加大降準,以及樓市取消限購限價及降稅等,達致季內投資及消費信心復常。
當然,市場存在悲觀一族,估計中國步入長期經濟迷失期,外資加速流走以至地緣政局不穩的衝擊,令10月股災魔咒再現,不過中國可用的刺激經濟方案不少,具維穩能耐,等待市場信心恢復。
隨着港股8月挫至今年新低,中央不斷推出多項維穩措施,單是降印花稅已顯示其決心,而上周今年第二次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資金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支持銀行放貸,亦有穩定人民幣滙價的作用,最新據報是限制券商參與滙市炒作活動。
撐市成效初現 危與機並存
內地樓市爆雷,拖累消費意欲大減,亦關注房企銷售放緩令資金不足,保交樓壓力上升,甚至影響銀行系統,骨牌效應不利經濟民生,因此官媒已多番指出樓市供求關係改革,限制性政策已不合時宜,各省市推出「認房不認貸」,鼓勵置業及提高投資物業信心,降低置業按揭支出,有助財困房企為商討延後償還債務爭取時間,能否最終達致軟着陸仍備受考驗,但可防止更多爆煲進一步拖累置業信心,估計未來一段日子新措施會有一定成效。
內地8月經濟數據普遍勝預期,反映早前推出的穩經濟政策初見成效,消費信心回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上升4.6%,扭轉過去3個月放緩的趨勢,出入口數據改善,工業增加值按年漲4.5%,為4個月來最大升幅,期待未來一、兩個月海外需求進入旺季帶來支持。新增貸款也從低點反彈,預料可刺激經濟復常,固投受累樓房開支放緩,首8個月僅升3.2%尚算不差。
市場正留意9月份在暑假及10月份國慶黃金周內,能否有更佳的經濟成績表,令維穩效果明顯化,目前內地經濟信心相對低迷,中國能否善用過去30年累積的優勢及財富,維持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將面臨不少危與機。
香港面對類似的挑戰,長期作為中國與歐美的經貿金融橋樑,在歐美對華不友善情況下,亦受港元於聯滙制度下缺乏貨幣政策自主性,加上鄰近省市的競爭挑戰,均令特區政府在融入大灣區時要維持本土獨特優勢,一切待變。港息上升,與美息差距正在收窄,本港樓市持續偏弱,不可忘記部分內房在港投資亦有減持套現壓力,對部分本港地產股亦有若干程度影響,而內地經濟及人民幣表現早已取代來自歐美市場的影響,港美股市早已脫鈎,對短期資金流才有較直接影響。
聯儲局鷹鴿難分謀保彈性
至於本周美國聯儲局議息,維持利率不變似無懸念,但估計發表模棱兩可鷹鴿難分的言論保持彈性,以面對油價上升構成的通脹壓力,亦要關注預示經濟衰退的長短債息倒掛已超過200日,而美國上月經濟數據好淡參半,估計今年息口再升幅度極其有限,明年上半年不變機會高。
港股面對入市資金欠奉,如最新第二批綠色債券最多發行200億元,反映資金求穩賺意欲強,而外資持續流走,但已見頂機會高,令估值低的港股在17000至18000點支持力不差,暫以18600點為上望反彈阻力區,17800點以下亦成指數炒作的吸納參考水平。
除了維持炒上落市外,板塊可因時作短線炒作,包括國慶長期黃金周假期將至,攜程數據反映內地長線跨省遊佔73%,而海外出境遊按年升幅近20倍,令攜程(09961)、同程(00780)、中免(01880),以至濠賭股銀娛(00027)、永利(01128)、金沙(01928)等具短炒價值。石油、電訊及手機股亦有一定換馬炒作價值。
在中央致力保經濟民生下,不時有降準等政策扶持,卻未足以帶動轉勢,反映不利的資金流持續困擾大市。留意IMF近期促請中國提振消費,令部分內需消費股亦有一定炒作價值,一旦樓市回穩,消費信心有望提高,不少短期超賣的股份具反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