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論策】政策市9月開門紅 內房反彈博弈難料
港股正處「哀莫大於心死」階段,8月恒指從全年低位反彈,面對中央推出維穩連環拳,卻被揮之不去的負面因素消磨,需視乎目前「擠牙膏式」解困措施能否扭轉市場信心。
全月平均表現難寄厚望
無疑投資者一向短視,一如過去數年,年頭的展望多見落空,以目前客觀形勢來看難寄厚望,由特色社會主義下企業要承擔相關責任,涉及讓利及產業政策好淡推動,令慣於以歐美資本主義為本的參與者無所適從,甚至中國正步入迷失漫長周期漩渦的衰退期,最終能否扭轉困局,將成為中港股市未來去向焦點所在。
中央近期對內房及人民幣維穩的措施有一定短期效益,留意上周四港股成交大增,接近關鍵的1400億元,或預示短期後市向上尋頂,不排除先殺淡倉,以配合上落市況趨向未變,踏入9月初期大市出現一段反彈浪。
回顧過去10年,恒指在8月份表現屬第二個差月份,今年8月恒指累積逾8%跌幅,是2015年8月下滑12.04%後最弱的8月,多少有其參考價值。早前提到近10年恒指在9月份成績一般,平均下挫0.98%,特別是過去3年,即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回落6.82%、5.04%、13.6%,拖累過去10年平均表現。自2013至2022年,9月份亦只有3年出現輕微升幅,其餘7年均屬下跌月份。
如果把數據不足9年的恒生科技指數作為參考元素,情況也不太樂觀,科指9月份除了平均下滑0.39%,去年9月份跌幅達19.27%,是過去4年單月最差,只稍好於2018年10月份錄得19.65%的最大跌幅,顯示每年9月份均非理想看漲月份,入市維持較保守策略為妙。
一如過往筆者只視這類月份統計作參考之用,必須配合涉及股市相連系數較大的因素作一併參考,中港股市端視中央推出續為經濟維穩動力的措施,以推動內循環及消費信心,針對拖累經濟增長及樓市泡沫爆破引發的債務危機,透過連環拳刺激政策,能否為朝向放緩的經濟及消費信心帶來拐點,未來一段日子要帶出新天地將迎來挑戰。
隨着中美經歷好幾年在政治、經濟、科技、貿易,以至意識形態差異下呈不斷的博弈,外資無論在華經商投資,特別是對中港股市參與度大幅度退出,亦是促使中國扭轉長期依賴歐美發達國家,正尋找在非洲、中東、南美及東南亞市場參與性覓新出路,這段更替期或拖慢中國經濟及投資增長主要誘因,特別在投資不利的環境,港股遭外資減持,美股與美元強勢下,更多本土資金轉向外圍投資為重點,不利資金流,故中港股市正逆水行舟。
加上一向以他人資金作投資部署的基金,在不少大行對中港政經環境看錯市情況下,已令市場失卻信心,包括去年底至今年首季憧憬內地疫情復常,看好中國前景,鼓勵資金投入中港炒作,惟4月份以來內地經濟表現不振,被迫為年初過分樂觀評估作大幅修訂。
這正是筆者所指外資大幅唱淡中港股市,力指內地出招不力難保市場復常信心,由預期中港步入重現日本迷失10年、20年,同時對人民幣國際化開倒車,加速外資離港退潮,無疑在打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帶來不輕效果,一切還留待中央新領導層以何種方式應對。
力保人仔7.3水平利穩守
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維穩訊息,但遲遲未見有較具體「有力」的刺激方案出台,引發恒指8月中挫至17573點今年低位,較期待會議寬鬆訊息,恒指由高位20361點,已下瀉近2800點,上周出現反彈收復黃金比率0.382,相信是受到內地正透過各部委推出穩定人民幣滙價所推動,包括本月中下調外滙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由6%降至4%,釋放160億美元,鼓勵銀行積極入市沽美元,似為筆者早前預期人行會在7.3/7.4水平為人仔作攻防戰。
另外,促使內銀為穩經濟讓利、針對穩樓市置業信心,下調存量首套房利率平均減0.8厘,每年減少房貸利息約2000億元人民幣,期待減少沽樓及提早還款,調低存款利率有助消減內銀受息差縮減壓力,對防止內房債務引發火燒連環船帶來裨益,短期或有助紓緩內房債務重組壓力。
不過要留意稍後樓市銷情,估計第三季再配合投資消費信心略為恢復,加以適度降準及減息帶出中央致力維穩決心,成效直接左右中港股市能否在第四季迎來傳統較佳表現,是中央維穩決心與市場信心情緒一大博弈。
短炒可吼建材電器板塊
至於來自外圍左右投資情緒的最大變數,就是美息、通脹及美元表現,部分最新數據已反映就業消費受高息影響而呈現經濟減退現象,雖然朝向聯儲局通脹率2%目標,最終會否有所放鬆至「3%」?今次高速加息抗通脹期,美元強勢下,有利中國推行逆周期穩經濟措施,減少對人仔貶值顧慮。
至於未來一兩個月進入外貿黃金期,出入口表現會有新啟示,留意踏入下半年中美商貿恢復高層接觸,包括中德、中英陸續重新接觸,多少代表各方在博弈上已完成相關協調,在不脫鈎下步向較務實的商貿活動重啟,各方正在爭取優化本土及對外新布局爭取合理空間,寄望第四季會有一個「安全期」屬合理推測,是樂觀預期。
從短線看港股難有突破,靜待維穩政策效果以至加碼行動帶來橫行上落區間似難突破,在17500/19100點炒上落,以平台、手機、汽車、石油、旅遊板塊作為目標,有一成以上回報宜獲利,不擅於短線逐浪可岸上觀,相對現水平積極隨大眾在美股高追,將承受更大風險似非智者所為。事實上,內房受惠政策扶持帶來一段技術性反彈,刺激建材及電器等板塊表現,都是短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