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論策】內外變數難消 資金欠奉輪動炒作
全球投資環境存在頗多不確定性,股市作為資金配置的重要部分,正面對多項中短期變數,明顯缺乏方向。市場正利用一些經濟數據為短線資金提供炒作藉口,雖然入市資金持續不振,使短炒波幅、板塊輪動不減。最新中外首季及4月份經濟數據穩中有憂,內地復常延續性受考驗,部分產業結構優化造成震盪。由於外貿表現一般,以及內循環消費意欲受限制,只能寄望中央給予定向扶持,目前卻易受到其他地緣政局影響。
覬覦科企季績有「驚喜」
歐美為抗通脹,息口高企,不同程度衰退或通縮風險難消,至於目前市場熱炒的白宮與國會有關提高債務上限的爭端,筆者視為茶杯裏的政治討價還價,為明年總統大選爭取籌碼。中港股市與美股一如經濟般某程度脫鈎,再無太直接關係,港股更傾向「朝北望」尋啟示,導致「摸着石頭過河」趨向持續,港股短線偏淡宜吸勿高追,維持於18800至19500點分段吸納,以調整足夠的中資股為目標。
上周京東集團(09618)公布首季虧轉盈,賺62.6億元人民幣,獲大行唱好,無疑季績勝預期是基於早前市場下調其預測,至於未來業務表現取決於內地經濟及消費意欲能否持續復常,這亦是近期中港股市反覆的拉鋸點。本周多間重磅科企包括騰訊(00700)、阿里巴巴(09988)及百度(09888)派發首季成績表,能否再帶來「驚喜」,將成為目前市場缺乏炒作焦點下的輪動炒作藉口。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美博弈不忘溝通,在美方期待達致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加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國務卿布林肯及財長耶倫有意訪華,為明年總統大選前確立中美關係,期內或以不同制裁措施作討價還價,包括限制對華科技投資及中概股審計問題,未來一段日子科指表現勢反覆。
上周本欄預期科指短炒上落為主,去年11月科指低見2720點,1月底高見4825點,在3月、4月兩度下試黃金比率50%的3772點附近,上周見反彈,現水平有支持,但不少重磅股技術走勢一般,受制38.2%黃金比率,維持有反彈難突破,弱勢板塊回升可候機減持或止蝕。大市缺乏足夠向上動力,宜輪動炒作,換馬至早前較強的「中特估」板塊,趁回吐吸納,其中應以有業績及息率支持的內銀與內險為主,另基建、半導體及內需消費板塊則寄望受惠再有刺激措施。
中外經濟背馳尋突破
目前市場重視全球經濟與通脹變動下的資金流向,但中國與歐美經濟周期正好背馳。2020年疫情爆發後內地率先企穩,到2022年中國受疫情拖累,經濟陷低潮,直至去年底疫後復常反彈,均反映中國與歐美經濟步伐明顯不一致,包括目前歐美加息抗通脹,內地卻存在通縮下有加大減費及定向放水的可能性。再者,兩大經濟陣營部分脫鈎,需要適應及尋找新出路,北水與外資在投資配置上截然不一樣。
港股表現明顯較受A股左右,美股升跌對港股關連性進一步降低。無疑美息去向左右美元強弱,只能構成港股短暫性起伏,市場關注點更重視內地經濟復常力度,特別是中央撐不同產業板塊谷經濟,包括救內房消減對金融及民生的衝擊;扶持汽車與消費餐飲業,在去年同期較低基數下,有望有較佳表現。中外博弈未休,政治地緣局勢多變,着實為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帶來挑戰,近期市場看好印度、印尼及中國今年有較佳發展機遇,正引導前兩國與華競爭,早前筆者預測全球經濟以美國,西歐及亞洲為主軸,現時正是新形勢銳變下的重要時刻,投資者宜靜觀其變,為另一個10年周期尋找投資焦點。
乾升乾跌「五窮」特色
目前利率高企,吸引資金暫泊在高息及貨幣相關的結構性工具,期待今年底見另一新天地,這正好解釋為何目前港股在「莫財」下缺乏方向,乾升乾跌勢將持續。
港股技術走勢欠方向,大部分移動平均線膠着,無啟示性,只有十個牛皮九個淡,加上傳統5月份恒指表現偏弱居多,在乾升乾跌市況下,以行業及企業前景好壞作分段吸納的依據,更加重視企業管治能力及公信力,求穩、不宜冒進追入高增長股,特別是抱長線心態的話,建議趁市況低迷買入優質股,無論是A股及港股均有一批適宜長線持有的股份。
近月大市明顯缺乏資金追捧,增添入市難度,正是「五窮月」特色,炒「中特估」以估值偏低的內銀、內險及基建股為主,明顯對高增長板塊有保留。
雖然近日炒科企季績,也有炒債務安排有進展的內房,但純屬早前落後的短暫修補反彈;電企年內表現還看內地經濟復甦進度,內循環消費板塊受宏觀經濟左右。看來大市正等待不少涉及港股未來結構性整合,由中美在會計賬目審核對會計界的影響,以至中港兩地股市加強深化互聯互通等結構性轉變,未來一段日子變化難料,要在短線震盪下找長線新出路,增添中港股市吸引力才是固本培元之道。短線留意稍後內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及G7會議,至於美國在債務上限的博弈,只會引發短暫起伏,衝擊全球金融系統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