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中國電動車擁技術優勢 生產成本低 政府無直接補貼
歐盟指控中國對電動車提供大規模補貼,但瑞銀指中國政府已沒有對車企直接給予電動車補貼,並認為技術優勢是中國電動車坐擁低生產成本原因之一。另外,隨着內地汽車市場汰弱留強,該行料中國2030年仍有10至12間主要車企。
內地車企整合 勢汰剩12家
歐盟上周宣布對中國入口電動車進行反傾銷調查,恐觸發中國製電動車出口至歐盟的關稅大漲。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稱,中國今年對電動車再無直接補貼,中國新能源車免徵購置稅也僅與國內市場有關,而中國政府對車企給予的研發及建廠補貼,規模僅佔車企全年收入極低水平。鞏旻補充指中國車企生產成本較低,不單止在於中國工資與供應鏈成本低廉,同時由於中國車企存在技術優勢。
展望中國整車廠全球市佔率,瑞銀料由去年的17%增至2030年的33%,對歐洲大眾市場的市佔率衝擊料最大。儘管如此,鞏旻認為,中國較難與歐洲豪華車匹敵,而這與對方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與歷史文化等因素有關。反觀「一帶一路」、東南亞、中東、東歐及拉美國家,與中國關係較佳,且價格敏感度較高,故中國車企在這些市場有更大機會。
被問到在中國汽車市場整合大勢下,未來會否有更多車企退出,鞏旻並不認同中國未來幾年僅餘3至5間車企的說法,因在美國及日本這些成熟市場,現時分別有3間及6、7間當地本土主要車企。他預計,中國至2030年仍有10至12間主要車企以不同方式及規模運作。
估比亞迪海豹75%部件自家製
比亞迪(01211)去年7月推出純電動車海豹,瑞銀早前拆解其汽車內部零件後,發現海豹生產成本較Tesla(特斯拉)上海製Model 3低15%,比其他車企更節省15%至25%成本,因海豹在設計上具有一些系統優勢。鞏旻指放棄部分性能,如採用較簡單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有助海豹降低成本。
瑞銀估計,海豹有75%部件都是由比亞迪自家生產,其餘17%及8%分別來自中國及全球其他國家的供應商,當中包括瑞典製的ADAS組件與高通5G晶片。鞏旻認為,海豹採用外國零件純屬商業決定,又指相對手機晶片,車用晶片屬較傳統技術。華為有能力生產Mate 60 Pro晶片,已顯示在極端情況下,國產供應鏈亦能供應車用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