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不止】從《魔球》學投資 悟三通用守則
《魔球》(Moneyball)成書於2003年,並在2011年拍成電影。棒球等專業球隊要成功,離不開球星。成名球星身價高,因此要長期成功,必須有能力發掘新星,《魔球》講述的就是某棒球隊放棄傳統的分析方法,改為單以往績數據,以低價組合了不被看好的球隊,但最後打入了季後賽。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主角比利比恩亦經常公開討論他的管理技巧。他最近一次演講就指出了3個重點,除了用於管理球隊,亦是我們常說的投資紀律。
避免情緒影響決策
第一,是管理模式必須避免受情緒影響。在球隊管理,比恩就避免現場看賽,避免球員的單次表現影響自己對球員的評價,更避免自己在情緒影響下胡亂作出升職降職等決定。
換成投資紀律,就是避免每日緊貼股價。尤其是大巿氣氛極旺或極弱,都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人人吹捧就可能在高位跟風買入,巿況悲觀又會影響情緒,或會低位放貨。因此,就算簡單如設立機制,避免即時改變策略,往往都已經改變投資結果。我們是持牌基金,因為問責和保留紀錄等原因,每一次交易都要有紙本紀錄,列明買賣的股數和預期交易價格,再經授權基金經理簽署後才進行交易。有客戶說他亦學了這個系統,每一次交易都自己保留紙本紀錄,結果就已經避免了不少事後證明會輸錢的情緒決定。
往績數據才最真實
比恩的第二個重點則是相信數據。某位球員資歷再好,又或者教練和星探覺得特別有心都好,假如不能化為往績數據就只是「吹水」,不能因此而付出溢價。相反,球員沒有資歷,但某項數據長期漂亮,球隊反而可以低價收購該球員,思考如何把他擅長的部分融入球隊策略之中。
投資股票亦一樣。只有願景,沒有數據的投資,到最後都不會跑出。因此擅於長線的投資者,往往是「人肉測謊機」,如果企業管理層的故事有問題,就寧願錯失機會也不會入市。相反,有時管理層非常令人討厭,盈利卻年年增加,例如筆者大學時代就是蓋茨風頭最盛的時候,但亦引來電腦界強烈反對。當年他捐款給我母校興建新大樓,就有舊生多捐幾倍的錢,變成了一整個新電腦系研教中心,而蓋茨大樓變成了中心的一座分樓。但正正是那個時代,微軟的盈利和股價升幅最快。因此,分析管理層和策略很重要,惟如果沒有反映到數據上,其實意義不大。
信自己不變應萬變
第三,比恩認為要相信自己的決策流程。數據主導就牽涉了或然率,每次結果都會和模型有異。比恩亦經歷了連續三、四年結果未如理想,在這時候改善流程當然好。但更普遍的方案是決策者一急,做一些流程不容許的決定,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我營運基金公司,不少後來得以擴充的業務或投資策略,都由改善流程而來。只是當全年投資結果受壓,10月底還是跑輸指數的時候,心魔就往往希望大改投資組合,希望最後兩個月能追回成績。基金有一定機制防止這種「亂改」,而且事後再看,心魔的改動往往輸得更多。而且,投資反而是愈見到逆巿,才愈是入巿機會,這正是月供等策略的基礎。因此,短期結果未如理想,情緒波動的時候,保持隊形,繼續流程才更重要。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