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逛商場只去B1B2
港府「促進消費」政策略見成效,至少各區商場在周末重現人氣;但不少商場經營者形容,現時市況「旺丁不旺財」,生意集中於超市、食肆、快銷時裝等商戶,整體消費額卻沒太大進賬。同類情況亦在內地出現,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被形容為「B1B2現象」,意思是現今年輕消費者逛商場時,集中駐足於地庫B1和B2兩層,光顧超市、美食街、大賣場,對較高樓層的時裝店和精品店似乎興趣不大。換句話說,這可能是「消費降級」趨勢在物理層面的最直觀體現。
地庫人流旺 愈上愈冷清
按照傳統的商場樓層劃分,B1、B2等地庫及UG地面樓層通常是相對大眾化區域,主要設有超市、food court、快餐店、中庭、pop-up攤檔等。對上樓層愈高,商戶檔次往往成正比,例如中高端時裝店、精品店、珠寶店等,一般設於3樓及以上。這種「分層」方式背後有其邏輯,一來B1、UG等樓層貼近地面,設置大眾化區域有助於疏導人流,避免「升降機擠塞」;同時,可形成較為一致的商戶風格分類,畢竟頂級名店商戶不會希望自己的旁邊是超市或平民食肆。
然而,踏進「疫後」時期,內地很多商場近期出現「B1B2現象」,意思是地庫樓層人流暢旺,但愈往上走愈冷清,中高層商戶「小貓三兩隻」,甚至「拍烏蠅」,猶如「冰火兩重天」。據分析,這種情況關乎「消費降級」趨勢,皆因內地青年失業率高企、工資停滯,年輕人對前景感到不明朗,於是主動或被動地緊縮消費。或許他們仍會在周末逛商場,惟腳步集中於地庫的超市、美食街、大賣場、outlet等,花費不大就可消磨一日。相反,對於中高樓層較為貴價的商戶,很多年輕消費者缺乏興趣,或自覺「買不起」,自然無意去逛。
事實上,這種消費變化趨勢不是今年才發生,也不只局限於內地市場。例如早於2019年之前,當本港整體經濟仍熾熱,商場業界已留意到「低樓層愈來愈旺,中高層相對偏淡」情況,歐洲及美國商場同樣出現類似景象。只不過在「疫後」時期,本港及內地經濟整體偏淡,導致「B1B2現象」進一步突顯。
消費兩極化 中價商戶慘
據本港商場業界人士形容,現今消費結構更準確來說是「兩極化」。一方面,如上文提到,以超市、food court、快銷時裝品牌為代表的大眾化消費十分暢旺;另一方面,頂尖名店本身有其特定客源,不太依賴「街客」和「生客」,目前生意不俗,部分品牌業績已達到,甚至超越疫前時期。在「兩極」之間,最「大鑊」的是相對中價商戶,例如平均產品定價500至1000元的時裝品牌、售價數千元的手錶及首飾等,就有點「兩頭唔到岸」。
面對「B1B2現象」,不少商場營運者早於數年前已採取對策,最常見是把傳統樓層結構「打散」,例如原本聚集於地庫的超市、快餐店、pop-up攤檔,可能有一部分被「遷移」到更高樓層,務求把人流「向上引」,帶動消費者多逛中高價商戶,至少有助營造熱鬧氣氛。
及至近來,更有經營者索性把整個商場都「B1B2化」,意思是增加超市、食肆、市集、攤檔、文化藝術等區域的樓面佔比,相應降低零售業態比重。最突出例子屬啟德的新開業商場AIRSIDE,基本上是同一集團保育項目「南豐紗廠」之大型商場版本,幾乎每個樓層都有大眾化食肆及文藝和休閒區域,其零售面積佔比卻可能是全港大型商場最低。憑此獨特定位,AIRSIDE成功於尚在發展中的啟德新區吸引不少區外訪客,做到「旺丁」;不過眾所周知,商場的食肆平均租金(比零售商戶)一般較低,文藝休閒區域更難「收租」,該商場短期內恐怕不易「旺財」。
講到底,在疫後新時代,加上電商持續衝擊,全世界消費趨勢皆處於變動期,商場營運者需靈活「走位」,不斷探索新嘗試。否則若固守於傳統模式,眼白白看着地庫樓層和中高樓層「冰火兩重天」,屆時不只面對「消費降級」,商場業績及價值也會「向下流」。走得摩,冇鼻哥,切忌淪為「佛地mall」(佛系經營,以致只剩地庫有生意的shopping 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