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窮遊」可變勝地 愈夜未必「冇機」

【新聞點評】「窮遊」可變勝地 愈夜未必「冇機」

香港經濟前景不明朗,愈來愈多人「心淡」,一片灰濛。好似美聯集團(1200.HK)老闆黃建業昨日發聲,形容本港競爭力優勢「煙消雲散」,例如由「購物天堂」淪為「窮遊地點」,當局政策卻原地踏步,未有與時並進。無獨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香港科技探索(1137.HK)昨天亦在業績報告中提出類似看法,預料本港未來幾年「中高檔消費者數量減少」及「消費者晚上出外時間減少」等趨勢將會持續。但實際上,危與機向來並存,倘能順應變化,從「窮遊」和「夜經濟」也可找到商機。

作為本港兩大地產代理集團之一,美聯昨公布上半年業績,期內純利3906萬元,較去年同期(虧損2.3億元)顯著改善。然而該集團主席黃建業對前景很不樂觀,直言今年首季樓市反彈「曇花一現」,樓價回落跌勢已成,預料全年升幅「捧蛋」,整體樓價將重返2017年水平。

黃建業「煙消雲散論」太悲

黃建業指本港競爭力優勢逐漸「煙消雲散」,經濟深陷苦海,甚至多個支柱產業都出現「裂痕」。他說,香港以往是「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堂」,現在淪為一日遊或窮遊地點,鮮見高消費客戶,特區政府卻未有策略應對市場變化。因此,黃建業提出六點建議:一、減股市印花稅,吸引巨企來港上市;二、減利得稅,扶助企業;三、大力扶持本港優勢產業,包括醫療、美容、法律、保險、教育等;四、發展具香港特色的旅遊業,建構獨特「蒲點」;五、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政策;六、樓市需求管控措施「撤辣」。

身為地產代理老闆,黃建業或許被視為既得利益者。畢竟地產經紀往往「升市時吹到天花龍鳳(促使潛在買家爭相入市),跌市時講到世界末日(恫嚇業主劈價出貨),如此方容易「開到單」。黃老闆現在「嚇」的可能是全港最大業主,即特區政府,務求讓後者盡快撤除「辣招」。

HKTV迎合環境調整營運

惟即使撇開地產代理身份,黃建業的觀點不無道理;特別是目前經濟信心低迷,不少生意人及投資者的看法都跟黃老闆差不多。「電商股」香港科技探索(HKTV)昨日發布中期業績,該公司的業務報告直言,在本港從事零售或其他行業,未來幾年都要面對四個問題:一、中高檔消費者數量減少;二、消費者傾向於海外購物或網上消費;三、消費者晚上出外時間減少;四、各級工作人員招聘困難。

其實,HKTV的態度已算相對樂觀,該公司稱,作為商業機構,沒能力改變社會狀況,卻可調整自身營運模式,迎合環境變化。舉例說,針對人們愈來愈少「出夜街」,HKTV擬加強在晚上8時後進行「直播帶貨」,想法是「當消費者在家的時間,正是向他們銷售的好機會」。

另外,關於黃建業提到香港淪為「窮遊地點」、「鮮見高消費客戶」,這一點值得商榷。一方面,據筆者觀察,本港真正的頂級消費市道仍熾熱,例如不少奢侈品名店生意已重返疫情前水平,很難預約的星級食肆現在依然一席難求。嚴格而言,減少的乃是中檔消費群體,包括大批移居外地的中產階層,以及過往來港旅遊、在商場和金舖花費一萬數千元的內地中產旅客。

誠然,恢復通關之後來港的內地旅客似乎不再熱中於購物掃貨,卻喜歡參與文化活動,或到特色景點「打卡」,他們的消費開支較低,故被形容為「窮遊」。但香港真的稱得上「窮遊地點」嗎?筆者早前偕一班朋友赴日本旅行,沿途聽得最多的一句說話是「好平呀」。皆因在聯滙制度下,港紙跟隨美元高企,兌大部分外幣(包括日圓、英鎊、歐羅、加元等)大幅升值,所以在外遊的香港人角度看,日本「衣食住行」樣樣都便宜,難道日本比香港更加「窮遊」?當地旅遊業豈不更加水深火熱?答案當然不是。

講到底,本港自2003年後食正「自由行開放」、「中國經濟崛起」、「美元低息周期」等利好趨勢,經濟及資產市場基本上「牛」足十多年(2008年金融海嘯只造成短暫影響),一路順風順水,期間旅遊、零售、地產等不少行業也可說被「寵壞」了,當沒有一車車旅客捧着錢送上門幫襯,便好像缺乏生存能力。

換個角度看,單計最近18個月,港元兌人民幣升值接近15%,這意味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成本大增;例如食同一碗牛腩麵,計及食肆加價,按人民幣計價較一年半之前昂貴逾20%。如此環境下仍有旅客願意來港遊玩及消費,他們實屬「貴客」,卻被嫌棄為「窮遊」,反映本港部分業者「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思進取。

無論如何,黃建業及HKTV業績報告有一個共同觀點十分正確,就是香港經濟必須要「變」。儘管宏觀經濟短期內未必有很大起色,但從企業和個人的微觀角度看,只要自身與時並進、順應變化,總有機會找到生存空間。即使是所謂「窮遊」,本港旅遊及零售業若能提高服務質素、加強營造特色,也能把本港發展為「窮遊聖地」,務求長做長有、密食當三番,在經濟大趨勢低迷之際,未嘗不是可行的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