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港島人治港」十分離地

【新聞點評】「港島人治港」十分離地

「搞活夜市」終於起動,第一炮包括在灣仔舉辦「海濱大笪地」。然而,發展局的招標文件被指頗為「離地」,例如傷健人士表演場地每小時索價2萬元,兩米闊攤位每日租金也要1.2萬元。另外,目前新界及九龍人口合計達620萬,佔全港人口84%,「夜經濟」失色其中一個原因是市民住得愈來愈遠,放工歸家需時;當局「搞夜市」須摒除「港島人治港」思維,不妨借鑑有「民間夜市」之稱的葵涌廣場,嘗試更「貼身」地配合新界及九龍居民需要。

灣仔「海濱大笪地」索價高昂

作為「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頭炮,港府擬於9月27日起,一連四星期在灣仔海旁舉辦「海濱大笪地」(正式名稱待定),發展局日前已發出初步招標文件。不過,該份文件的內容引起不少爭議,皆因索價高昂,例如兩米闊攤位每日租金1.2萬元,工作坊每場(2小時)租金3萬元,傷健人士樂器、唱歌及跳舞表演每場(1小時)租金2萬元。

部分市民擔心,上述價錢只有財力雄厚的企業和組織付得起,可能導致夜市攤位全屬熟口熟面大集團品牌,跟逛商場沒什麼分別,既缺乏新鮮感,亦無助於基層生計。當然,政府定價高或許也有戰略考慮,冀藉此排除過於「草根」的攤位,提高夜市檔次定位(這卻跟大笪地feel有矛盾),但願最終不會「兩頭唔到岸」(據最新消息,當局初步計劃為部分攤檔豁免租金)。

另一焦點圍繞選址問題,按照最新統計,現時分別有221萬和398萬人居於九龍和新界,合計佔全港人口84%(到2029年料將進一步提升至86%),他們大多數人需要「過海」才可參加灣仔夜市,難怪有市民在網上坦言「太遠,謝謝,不了」。

借鑑葵廣 配合市民需要

事實上,本港「夜經濟」近年日益失色,除關乎人口結構變化(不少中產及年輕世代移民)及「宅經濟」興起(夜晚可在家上網、打機、煲劇),還因為普羅市民住得愈來愈遠。舉例說,很多人在港九市區上班,卻家住新界北,放工途程逾一小時,動輒要轉一兩程車,往往筋疲力倦,沒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食餐飯,飲杯嘢,行吓街,睇場戲」;若他們要前赴中環、灣仔或尖沙咀才「有得蒲」,其夜遊意欲恐怕不高。而到了周末,「新界人」通常想爭取時間「回氣」,或在同區活動,未必會經常長途跋涉「出市區」。

換個角度看,非港島地區若干「民間夜市」一直都很熱鬧,最典型例子是葵涌廣場,每晚有很多年輕人以及攜同小孩的父母在這裏「掃街」覓食,店舖大排長龍,每逢周末更「旺」到深夜10至11點。葵廣人氣這麼高,既由於擁有數以百計特色小店,位置亦毗鄰葵芳地鐵站,處於新界其中一個人口重鎮兼交通樞紐。例如在港九市區返工的打工仔,下班後可約朋友或家人到葵芳會合,一站式逛街、睇戲兼解決晚飯,消遣完再轉車返回「大西北」居所,這條「夜遊路線圖」比起「蒲市區」似乎省時又輕鬆。

在葵涌廣場以外,同類型商場還有荃灣荃豐中心、沙田好運中心、屯門華都花園商場、天水圍新北江商場等,某程度上可算是新界各區的「民間市集」,「日」與「夜」同樣興旺。當局若想「搞活夜市」,不妨參考一下這些能聚眾消費的現成例子。再者,「官方夜市」和「民間夜市」應該互補互濟、相輔相成,務求愈搞愈旺,須避免「塘水滾塘魚」互搶生意。

政府歷史因素局限視野

「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港島人治港」更可說接近200年從未改變,事關自開埠以來,港島一直是本港政治及經濟中樞,大部分達官貴人皆在這裏居住和辦公。不過隨着經濟擴展、人口遷移,港島現有居民約115萬,僅佔全港16%。

政府總部位於中環金鐘,加上歷史及經濟因素,大多數司局長及高級公務員皆屬「港島人」(現任特首李家超遷進禮賓府前,長居於何文田,算是特例),有可能形成局限視野,未必夠「貼身」理解新界及九龍600多萬市民的需要(例如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把屯門過渡房屋居民往返市區車程形容為「心靈洗滌的快樂旅程」)。

當然,灣仔「海濱大笪地」僅屬「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頭炮,接下來在新界及九龍各區相信陸續有不少「搞作」。本港經濟曾經是「得中環,得天下」,以往的治港者朝早觀察聯交所市況,下午在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飲茶收風,夜晚去感受蘭桂坊燈紅酒綠指數,也大概可知經濟冷熱;可是今時今日要搞活「夜經濟」,單看中環至灣仔、銅鑼灣一帶絕對不夠,新界及九龍更屬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