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床蝨經濟學」三大啟示
全球床蝨(bed bugs,又名臭蟲)為患,繼法國、南韓後,據報香港機鐵列車亦發現「蝨蹤」,引起戒懼,更有市民「怕蝨」而暫時不敢去旅行。事實上,這場「蝨禍」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經濟現象,背後關乎三大因素:一、疫情後「報復式旅遊」上演,帶動床蝨「環遊世界」;二、全球氣候暖化,寒帶地區也升溫,有利於床蝨繁殖及生存;三、床蝨其實從來都存在於世界各地,但現今social media時代,人們爭相把「大特寫」照片及影片放上網,難免令大家緊張起來。
報復式旅遊散播蟲害
今次「蝨災」首先爆發於法國首都巴黎,該國向來是全球交通要道兼旅遊勝地,跟北非地區往來密切,亦吸引世界各地旅客光臨。尤其在新冠疫情結束後,隨着「報復式旅遊」浪潮掀起,法國今年訪客量已恢復至疫前水平,巴黎地區機場客運量更可望達到2019年之105%。鑑於床蝨其中一種主要傳播途徑是躲藏於旅客行李,近來全球旅客密集式往返法國,不免亦「帶挈」床蝨有機會漫遊花都兼且周遊列國。
此外,床蝨通常在氣溫16度以下會進入冬眠狀態,於20至35度之間則最為活躍。所以,在北半球的寒帶地區,以往不易於戶外或公共場所找到「蝨蹤」;這種小生物的活動範圍局限於設有暖氣的室內空間,基本上較難「點到點」擴散。然而,全球氣候不斷暖化,氣溫持續提升,令床蝨的「活躍地圖」進一步擴闊,尤其是一些原本氣候清涼或寒冷的國家,火車、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座位通常用布織或棉織品覆蓋,氣溫偏低時相安無事,但當天氣異常升溫,便形成床蝨的躲藏及繁殖溫床。
氣候暖化 蝨蹤乍現北半球
床蝨其實並非洪水猛獸,從來都與人類社會共存。這類昆蟲被歸類為「滋擾害蟲」,會令被叮咬到的皮膚紅腫痕癢,「苦主」深感滋擾煩躁,卻暫時沒證據顯示牠們會對普通人身體構成嚴重危害(除非存在過敏情況),又或者助長重大傳染病擴散。正如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指出,床蝨於香港頗為常見,但其對人體影響輕微,即使被咬到,「連醫生都唔使睇」,呼籲市民毋須過分擔心。
舉例說,香港一些環境惡劣的居所(例如「劏房」),多年來久不久都有新聞報道「床蝨為患」,社署或福利機構一般會安排「滅蟲專家」,以高溫蒸氣(床蝨於50度以上環境難以存活,蒸汽溫度高於70度可有效殺蝨)或藥粉方式,為相關住戶解決蝨患,此舉通常可於一段時間內令該種害蟲絕跡。
同時,香港屬亞熱帶地區,全年大部分時間氣溫高於16度,故市民就算在戶外及公共場所例如公園或者巴士,亦有機會「被蝨咬」,不過以往大多不以為意,充其量自嘆倒楣,忙於𢱑痕及搽藥膏(最緊要是避免「引蝨入屋」)。
既然床蝨這麼尋常,那為何今次「蝨災」引起全球關注?一方面,如上文提到,寒冷國家向來較少見到「蝨蹤」,但近年氣候暖化,民眾突然發現這種滋擾害蟲頻繁現身,不免「大驚小怪」。再者,亦因全球氣溫轉變,令床蝨的生存空間獲得擴闊,加以「報復式旅遊」讓牠們易於傳播,不排除「蝨患」比起往年確實有所加劇。
社媒大特寫 民眾唔驚都變驚
最重要的是,現今social media時代,很多人發現床蝨後,震驚之餘,隨手拿起設有微距鏡頭的智能手機為這種害蟲拍「大特寫」或攝錄,再把高清畫面放上Facebook、Instagram或TikTok,透過社交媒體一傳十、十傳百,各地民眾「唔驚都變驚」。
無論如何,從經濟角度看,「床蝨現象」至少可帶來三大啟示。首先,自疫潮退卻後,旅遊暢旺起來,全球大部分地區交通流量已恢復,甚至超越疫前水平。其次,氣候暖化影響深遠,不只關乎減碳、糧食生產及海平面上漲,還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意料之外的影響,這次是「蝨患」,下次可能是其他害蟲或傳染病散播。
最後,在社交媒體時代,所有政府、企業及機構都應「以蝨為鑑」,例如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負面事件,倘若掉以輕心,透過傳播效應可能擴大為「關公危機」甚至災難。反過來看,若要宣傳推廣,則宜代入床蝨角色,考慮「事件營銷」、「病毒營銷」、影像效應、社群效應等角度,讓好消息像床蝨那般無遠弗屆,達到「本小利大」槓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