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共享三巨頭 一死二翻生
「共享經濟」幾年前炙手可熱,當時Uber、Airbnb、WeWork被譽為「共享三巨頭」,但三者至今命運迥異。WeWork剛申請破產保護,而Uber和Airbnb雖然也曾面臨「爆煲」危機,卻成功從谷底反彈,業績創新高,目前該兩公司合計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何以「有人歡喜有人愁」?最大差別在於,Uber和Airbnb真的有幫助消費者解決重大「痛點」,令「召車」和「訂房」比以往方便很多;反觀WeWork,正如本欄多年來屢次指出,無非是傳統「二房東」模式加上「新經濟」包裝,為社會創造的增加價值有限。
二房東WeWork創造價值有限
Uber、Airbnb、WeWork分別成立於2009、2008、2010年,正所謂「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隨着「共享經濟」概念冒起,該三家公司身價暴漲,一度被寄望可挑戰Amazon、Google、Facebook等「老牌科企」,成為未來新經濟新一批贏家。然而,「共享」熱潮後來逐漸冷卻(市場轉為追捧雲計算、區塊鏈、AI等新概念),兼逢全球爆發瘟疫,俗語云「潮退時才知誰沒穿泳褲」,該三公司也相繼面臨「生死存亡」挑戰。
其中,WeWork由於深陷資不抵債(總資產和總負債分別約151億和187億美元),剛於本周一正式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上周五停牌前市值僅剩約6000萬美元,相比高峰期接近500億美元估值,蒸發逾99%。
正如本欄數月前在〈二房東唔易做〉一文指出,WeWork主要有兩大「死因」。首先固然與新冠疫潮有關,皆因疫情導致在家工作(WFH)遙距辦公模式流行,目前世界各地寫字樓都出現「招租難」問題,而WeWork近年來在各地跟業主簽下大批長期租約(總承租面積達4400萬方呎,相當於27幢IFC二期),該公司儘管多番減價招租,現時整體出租率仍僅約70%,意味多達三成樓面空置,「硬食」租金差價損失。
惟縱使在疫情之前,WeWork自2010年創辦至今,其實未曾有一年錄得盈利。這就關乎該公司基本商業模式,即是把一個大面積寫字樓「拆細」再分租予中小企,無異於歷史悠久之「二房東」角色,只不過加入「新經濟」包裝,例如聲稱可促進不同租戶交流,並會舉行培訓和講座,能達到「孵化器」效果。但這類「分租辦公室」供應商早已存在,WeWork除了向租戶提供優質咖啡和美味早餐,為社會創造的增加價值有限,故一旦共享概念退熱,加上「一闊三大」開支高昂,便更難望賺錢。
Uber及Airbnb成功解決痛點
做生意有喜有愁,WeWork申請破產保護的同時,Uber和Airbnb本周公布第三季業績,營業額皆創歷來新高,並錄得顯著利潤入賬。受佳績帶動,該兩公司今年股價持續上揚,目前Uber和Airbnb市值分別達1020億和774億美元,已獲投資者視為經過驗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不再只是「炒概念」。
事實上,Uber和Airbnb近年亦曾遭遇重大危機,皆因在疫情下,「召車」和「去旅行」需求暴跌,導致Uber在2020年慘蝕86億美元,Airbnb同年虧損額亦達46億美元。幸而疫後隨着交通及旅遊需求恢復,兩家公司業績亦迎來反彈,成功扭虧為盈。更重要的是,兩個平台的商業模式確實有助消費者解決重大「痛點」,Uber用一個App把所有「乘客」和「司機」連接起來,Airbnb則配對「想租房的旅客」和「願意分享房間的戶主」,令「召車」和「訂房」比以往方便得多。
帶眼辨識AI新星免再中伏
相信大家都記得,在未有Uber之前,平日搭的士預了「受氣」,既不易截車,又容易遇上「拒載」、「唔過海」、「唔識路」等不愉快情況。同樣道理,在Airbnb出現前,人們去旅行只能住酒店,缺乏相對平價及多元化住宿選擇。現時大多數消費者應該不願意回到沒有Uber和Airbnb的日子,由此角度看,便能理解該兩家公司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結合其各自技術及平台優勢,紮穩根基渡過難關後,終打開一片藍海,賺取可觀利潤。
講到底,每一趟新科技浪潮總或多或少伴隨「泡沫」,例如千禧年代初冒起的dot-com公司,超過九成已被湮沒,卻亦有Amazon、Google等少數企業具備真材實料,在瓦礫中重新站起,並壯大為獨當一面巨擘。放眼今日,最火熱概念無疑是AI,大批新星備受吹捧,投資者挑選押注對象時,務須帶眼辨識相關公司能否解決「痛點」及為社會創造價值,有助於降低「中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