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三國志》侵權《三國志》

【新聞點評】《三國志》侵權《三國志》

中國5000年經歷廿幾個朝代,最為人熟悉的相信是「三國時代」,尤其是男生,隨時可數出該時期上百個「武將」名字;這要歸功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以及日本光榮(Koei)遊戲公司把這段歷史發揚光大。當然,三國時代距今超過1800年,劉關張、赤壁之戰等人物及故事沒有什麼「版權」可言,但中國內地近日上演一宗「奇案」官司,阿里巴巴(09988)系的《三國志.戰略版》網遊被判侵權,須向網易(09999)賠償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事件背後亦涉及一段猶如「三國志」的攻防戰。

網易告贏阿里 獲賠5000萬

日前與同文余家強兄飯敍,余兄提到一點很有意思,三國時代始於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終於280年(西晉滅吳),總共不過96年,在中國歷朝屬於短促,而這段歷史在現代人心中佔據的地位卻不成比例。

捲動即可繼續查看內容
廣告

舉例說,同樣紛亂的南北朝時期長達369年,宋朝大一統國祚亦維持319年;惟現在若找一個非歷史系的大學生要他數出一個南北朝歷史人物,恐怕不容易,宋朝則大抵只有岳飛和秦檜,遠不如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呂布、諸葛亮等大批三國人物耳熟能詳。

三國時代為何特別「受歡迎」?相信可歸功於3點。首先,顧名思義,該時代主要是魏蜀吳三國混戰,三方互相角力、合縱連橫,較易營造戲劇性,既不像楚漢之爭「隻揪隻」那麼單調,又不如「五代十國」那麼混亂;就像戀愛肥皂劇,最常見橋段都是「三角戀」。

其次,元代小說家羅貫中於十四世紀編寫《三國演義》,在正史基礎上作出很多渲染及「二次創作」,增添文學效果,間接令這段歷史更加引人入勝。最後,日本光榮公司在1985年推出第一代《三國志》電腦策略遊戲,讓玩家可代入劉備、曹操、孫權等角色,操控任一勢力逐鹿中原,變相「沉浸式」體驗歷史;該系列遊戲至今出到第14代,備受追捧,亦令同類題材三國遊戲如雨後春筍持續湧現。

言歸正傳,文首提及的內地「奇案」官司,正是牽涉兩款三國題材網遊,分別是阿里的《三國志.戰略版》和網易的《率土之濱》。話說網易在2015年推出《率》,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結合多人對戰模式,最多可容百多個玩家(勢力)互撼,令遊戲變化及刺激度大增。最重要的是,該遊戲引入「抽卡」機制,玩家必須「課金」才容易抽到趙雲、呂布、甘寧等猛將。結果這款遊戲大受歡迎,在高峰期每年收入逾20億元,成為網易最重要「金蛋」之一。

阿里隨後於2019年推出《三國志.戰略版》,玩法跟《率》相似;為加強認受性,阿里還特地向日本光榮公司取得《三國志》IP授權,引入光榮系列遊戲的人物畫像及玩法機制,雙方攜手強攻中國數億玩家市場。憑着「中日合作」兼大力宣傳,《三國志.戰略版》面市初期每月收入達6億元,對《率》構成重大威脅。打個比喻,網易像曹魏般佔據天時,早已是三國網遊市場霸主;阿里和光榮則如蜀國與東吳,結盟抗魏,令網遊市場近年掀起激戰。

遊戲機制極似 屬敗訴關鍵

然而,網易在2020年入稟內地法院,指控《三國志.戰略版》抄襲《率土之濱》,涉嫌侵權。因疫情關係,該官司受到延誤,法院昨日一審宣判,裁定阿里侵權成立,須向網易賠償5000萬元,在官網首頁作出道歉聲明,以及修改《三國志.戰略版》中的侵權內容。

值得留意,根據判決書,法院裁定阿里涉及侵權的並非「三國主題」,而是整體遊戲機制高度雷同,會帶給玩家相似的遊戲體驗,故認為《三國志.戰略版》可說是對《率土之濱》的單方面改編,侵犯了後者權益。

講到底,三國時代距今逾1800年,不論正史編撰者陳壽或《演義》作者羅貫中俱已作古多年,從劉關張、諸葛亮、周瑜等人物,到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火燒連環船等故事,都無從追溯「版權」,就如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自1971年起連載《三國志》漫畫,以至光榮公司在1985年推出《三國志》遊戲,皆毋須付版權費。

同樣道理,任何公司基本上可自由推出三國題材網遊,隨意使用該段歷史的角色和情節,不會構成侵權;問題是在玩法、機制、設計等方面不可跟現有遊戲太過相似,否則隨時惹官司。無論如何,針對昨天一審判決,阿里已表明不服,將提出上訴;這場涉及阿里、光榮和網易的「三角戰」仍未game over,且看誰可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