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人語】香港打逆境波 改革須大刀闊斧

最近港府及各界皆鑽研如何協助香港增加股市流動性,冀望「塘水滾塘魚」盡快過去,尤其是《施政報告》進入諮詢期,各界均欲發表如何協助香港抗衡美國四處「唱衰」中港。美國的目標是令全球投資者對中港兩地失去信心,並阻撓外資流入和致使資金流出中港股市,從而利好新加坡、日、台、越南、印度等市場,以致中港股市獨憔悴。

與此同時,美國脅迫長期資金、外商直接投資(FDI)及短期組合資金等,促使本地資金全部短線炒作(中特估除外),獲利或反彈後立即離場,據悉8月份長倉基金沽出257億元中港股份,按月淨沽出急增一倍(約164億元),且為客戶主動贖回,其他約93億元為基金經理進行資產配置,地區基金亦下調中資股佔比至去年10月份低位。

這導致本港資金池愈來愈小,成交額愈來愈低,試問如何吸引龐大資金來港?外來資金減少,估值隨之便宜,除未來無法吸引外國企業來港上市,更可能「趕客」,內地企業或會考慮轉往海外上市,港股中長期波幅因而縮窄,可見香港已不似從前享受中西交流的「紅利」。現時中西減少交流,去中國化或去全球化皆非常不利香港,故必須推行大刀闊斧式及結構性改革,更迅速和精準地應對逆水行舟般境況。

放寬SPAC要求 與歐美競爭

近期財爺面對港股流動性壓力等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盡速解決。業界曾建議下調印花稅、一股皆可買賣等,財爺認為只削減印花稅不足以應對,須知內地早前宣布下調A股印花稅,隨後雖曾出現高點,惟成交額陸續向下,故筆者非常同意財爺觀點,必須制定全面措施配合,才可提高成功機會。

近年來面對疫情及歐美等各方面圍堵,香港財金官員均致力創新和推銷,並盡量因應美國政策調整香港金融服務業發展,除港交所18A和18C章、家族辦公室、ESG、綠色債券,以及金融科技如虛擬資產和Web 3.0等外,「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乃另一焦點,畢竟香港現時身處逆境,不僅與新加坡、歐美等競爭,還有四面八方針對中港的負面宣傳。

筆者8月31日出席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旗下SPAC委員會成立研討會,並擔任其副主席,各界均旨在推動本港SPAC發展 ,以下為當中要點︰

1.與美國相比,香港對SPAC上市要求繁多及非常嚴格,成本較高和審批時間較長,香港SPAC發起人及該公司董事必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要求3位私人投資公開股票(PIPEs)各擁有80億元資產等;

2.目前只有專業投資者才可參與香港SPAC,且有數目限制,增加成本及申請時間;美國則沒有設限,散戶亦可參加首次公開發售;

3.美國不設發起人數目限制及對牌照要求非常寬鬆,故香港金融服務或產品必須與美國匹配或相近,才有利互相競爭,更何況美國SPAC早已累積相關經驗、紀錄和良好運作模式供參考;

4.若不改革,不但部分中港企業(尤其是內地民企)會選擇赴美上市,外國企業亦對來港不感興趣,其他金融專家、機構投資者、散戶等緊隨SPAC或投資項目將轉到美國,令更多資金和相關人才等緊隨步履。

相信香港財政司司長非常明白各金融環節必須保持獨立及具國際競爭力,並與各持份者溝通和合作,互相緊扣與連繫一起發揮協調作用,效果良好才能與歐美等競爭。

調整限制 讓散戶學習

香港監管機構小心緊慎和用心良苦,並以保護投資者為首要目標,卻可能限制散戶投資者學習的機會。監管機會或可考慮:一、限制散戶投資金額及其現金佔比多少等,猶如虛擬貨幣接受散戶投資,卻最多只佔其資產30%;二、其他簡易和直接方法如每人最多購買1手(每手500股),由於SPAC每股最少為10元,即最多損失5000元。

現時新成立的SPAC反而有利散戶,籌集巨額資金和靜待投資目標,未來便有機會獲利,即使日後解散(De-SPAC),投資者仍可賺取5厘利息,高於快將推出的綠色債券之4.75厘利率。若仍感到不安,投資者可考慮透過退出機制取回本金和利息。

SPAC既為本港散戶投資者帶來學習機會及多元化投資選擇,也擔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重要一環:進行投資者教育。在美國,SPAC早已推動科技發展及產生關鍵作用,其產品設計亦較佳,如為散戶投資者設有退出機制,故進可攻、退可守。冀望香港金融業和普羅市民一起推動香港SPAC普及化,令更多中國及亞洲優秀科技企業盡快來港集資,協助金融業和相關企業壯大。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9月5日一周上升0.29%,年初至今表現為-2.98%,成立至今累計漲幅達780.27%,平均年化回報為8.55%。本周模擬組合維持不變。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網址︰www.pegasus.com.hk

電郵︰fund@pegasus.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