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人語】選股不選市的浪漫
2023年迄今港股波動明顯地低於去年,近兩個多月只於1200點範圍遊走,眾多投資者覺得沉悶,當中許多中資股卻累升頗多。雖然部分新經濟股在去年10月後曾出現報復性反彈,如今已差不多煙消雲散。
事實上,中國特色估值概念股份(中特估)早已存在,可惜時不我與,也比不上其他啤打系數(Beta)高的增長股吸引眼球,還可利用波幅較大伺機炒作,例如科技股等,起初只有電訊三寶,「三桶油」隨後接棒,始終孤掌難鳴。
記得去年TVB節目「跟住買」每月追蹤筆者基金組合時,當時十大持股最大持倉的為電訊三寶,至今沒有變化。筆者同時採取「啞鈴投資法」,不僅長線持有保守、高派息及增長穩定股份,增加組合穩定性,並可靈活地捕捉波幅較大的科技股獲利,帶來浪漫感覺。
啞鈴投資法獲利逾30%
部分組合更因集中投資於高息股而取得更佳回報,年初至今約錄得30%至40%盈利,皆因中特估股份從去年10月底扭轉頹勢,當時所有中港股份已累跌頗深,包括國企股等,市盈率、市賬率等均非常吸引。隨着中國逐步取消封城和重新開放,帶動全國經濟復甦,許多中資股盈利改善或減少虧損,尤其是收息股的派息比率大多增加,高息板塊亦不斷擴展至電訊、石油、基建、內險、銀行、金融、證券、航運、交通及道路等。
板塊眾多提高吸引力,中特估股份氣候逐漸形成,配合其他宏觀和微觀因素等,非常有利高息股投資。過去聯儲局加息速度及幅度快且狠,累計加幅或與高息股的股息率接近,故投資者不敢貿然因派發高息而購入,或待預期加息見頂時才考慮部署。
美停加息及大選利高息股
加息過多必然影響全球股市,並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投資者不得不防備,但時移世易,聯儲局已表示或將暫停加息。若美國利率見頂,有投資者更預期第三季或年底起減息,配合明年美國大選營造股市及經濟繁榮狀態,有助拜登連任美國總統,為高息股帶來上升空間。
且看最近長實(01113)以4.85億英鎊收購英國房託Civitas,證明現為高息投資最佳時機。非美元投資乃另一優點是,未來美元因利率下調而有較大機會回落,以英鎊計算的英國房託有機會賺取貨幣升值;投資於中國央企同樣適用,人民幣兌美元或將上試今年高位6.8,甚至更高!
94年間現金回報跑輸居多
從1929年至2023年總共94年,當中只有12年現金回報優於股票及債券。若美元利率見頂,各界注視未來美國何時開始減息。近期大量資金湧進美元貨幣基金,預料未來息率下跌及債券價格上升,高息股在經濟復甦環境下可望增加派息,有機會同時賺取股價升幅和派息,企業盈利轉佳亦有助帶動派息比率及金額回升,預料高息股和房地產信託等高息投資升幅更大,屆時資金或因息率下調而從美元貨幣基金流向股債。
一般而言,國企或央企再次受制裁機會減少,估計相關制裁行動應已接近尾聲,股價波動性較小;相反地,民營企業或繼續成為中美博弈磨心,情況截然不同。
市場猜測俄烏戰事或將於五六月結束,估計烏克蘭將耗盡從歐洲及美國所得到的武器,且看能否盡量爭取優勢和有利談判條件,若真的取得進展,美國必欲推動和談,如中國從旁協助,應可水到渠成。倘若民主黨能促成俄烏和談,明年總統大選拜登勝算大增,否則通脹仍然高企,去全球化及中美對抗等將導致美國通脹維持高位,勢必影響其勝出機會。
同樣地,若俄羅斯能阻止烏克蘭取回其東部佔領地區,俄國有機會在和談時佔上風,也希望中國擔當吃重角色,須知俄烏雙方均似乎未能取勝,西方亦早已厭戰及飽受通脹之害,長貧難顧才最重要!
86%美國上市企業已公布首季業績及盈利,當中79%優於預期,尤其是科技股表現不俗,或因美國經濟衰退或放緩預期將降低所致。
中國4月份進口下跌7.9%,似乎復甦動力仍弱,但瑞銀估計中國經濟增長有機會從4.6%調升至5.7%,預計央企盈利、收入、派息及股價等均呈現上升趨勢,難怪內地多家金融機構推出央企ETF,現時尚在申請中的基金數目達18隻,暫時3隻相關ETF已獲批准,並於5月15日(下周一)開售,相信中央應有所行動,故預計反應良好,資金短期源源不絕地透過這些ETF流入央企,未來央企股價應反覆上升,為未來港股IPO及集資創造更有利條件。
板塊輪動易損手 散戶宜觀望
近期中港市場波動擴大,行情走勢變化莫測,此環境對以短線操作為主的個人投資者極其不利。從散戶角度而言,短線操作通常採取追蹤市場熱點、捕捉趨勢等方式獲利,但目前板塊輪動極迅速,投資者較大機會招致虧損,如5月4日(上周四)內銀股集體異動,其中,中國銀行A股(601988.SH)更於隨後交易日內觸及漲停(日內最高10%升幅限制),3個交易日勁升22%。這情況對於金融股十分罕見,記得8年前中國銀行A股曾漲停,當時正值2014至2015年A股「瘋牛」行情。
由於上周國企股走高吸引還未上車資金從其他板塊抽調,如電動車、互聯網板塊成為本次「中特估」行情受害者。但5月9日(周二)市場再次大幅反轉,國企股熄火之際,新能源及科技股企穩回升。若非日內交易,建議投資者在如此波動市場下以觀望為主。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長實,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