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債低迷 渣打料互換通慢熱 中美息差擴闊 外資入市誘因細

「北向互換通」上周正式啟動,為持有內地債券的投資者提供更方便和貼價的風險對沖產品,但內地債市吸引力正值低潮,勢令「互換通」使用量偏慢熱。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債務資本市場主管嚴守敬表示,現時在岸債息低於境外利率,令環球投資者購買內地債券意欲下降,估計短期內「互換通」不會成為市場焦點,「要投資者對在岸債熱切啲先感受到」。

境外機構減持內地債

長遠而言,渣打預期,隨着外資可透過「互換通」涉足內地利率掉期市場,有助管理利率風險,也增加內地衍生產品市場流動性,年內可能推高外資對內地債市的持有規模。

捲動即可繼續查看內容
廣告

由於中美息差擴闊至相當顯著的地步,導致外資過去一段時間不斷減持在岸債。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3月底境外機構持有3.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外資單月增持100億元。去年2月至11月,境外機構曾連續10個月減持銀行間市場債券,12月一度轉為增持,惟今年首2個月繼續減持,到3月終見回升。

「債券通」網站顯示,今年首4個月,境外機構持有內地債券規模減2210億元,至4月底約為3.16萬億元【圖】。

[IMG-3461788|3461788_eefe5797b0b855bc778c482d0afdd3a3.png|FULL-IMG]

嚴守敬:有助管理利率風險

兩項數據都反映外資正減持內地債,嚴守敬提到,息差為窒礙海外投資者入市在岸債的最大因素,現時或只有最大型的長線投資者,以及一些投資目的(mandate)僅限人民幣計價資產、離岸債卻未能滿足其需求的基金,才有較大誘因買在岸債。以10年期國債息比較,美債息較中國國債息高近1厘。

嚴守敬認為,「互換通」讓海外投資者有更多渠道和工具,管理所持有內地債券的利率風險,「令買在岸債作出投資決定容易咗」。不過,投資者始終最關注回報,考慮到內地經濟復甦並不全面,未來人民銀行可能會有更多「放水」措施,利率或進一步受壓,短期內難令外資大舉買在岸債,導致「互換通」較慢熱,與其他互聯互通機制一樣需時發展。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去年內地利率互換名義本金總額達21萬億元,嚴守敬說,這規模較離岸人民幣市場大得多,有更多交易對手,流通性高而差價小,對海外投資者甚有吸引力。

現時「互換通」框架下,投資者可透過7天回購(FR007)、隔夜和3個月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作定息對浮息互換,嚴守敬指出,當市場愈趨成熟,內地有關部門會陸續加入其他更受歡迎的產品。

採訪、撰文:董曉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