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半導體業料大陸追趕需時

台半導體業料大陸追趕需時

美國近年科技圍堵中國,台灣獨立財務顧問機構寬量國際(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直言,台灣半導體業界相信大陸或需較長時間追上台灣半導體行業。他說,台灣從傳統電子業供應鏈代工起家,現已建立起自家科技軟體品牌。

台灣加權指數年初至今走高約17%,最大權重股台積電功不可沒。當地半導體產業鏈全面,除台積電外,亦有不少半導體相關上市公司,如半導體靶材製造商台灣光洋科,今年股價表現也媲美台積電,錄得兩成升幅。

寬量國際:台軟體企具領導地位

半導體科技水平與其生產設備相關,美國對中國施加先進半導體出口管制,令中國難以獲取高端生產設備。受此影響,李鴻基指出,台灣半導體業界認為,中國大陸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追上台積電。同時,人工智能(AI)發展帶動全球軟體及硬體生態系統,由於台股不乏半導體產業鏈,李鴻基指台股長期也可從AI大趨勢受益。

台灣科技產業多年來硬體獨強,但李鴻基稱10年前開始有台灣公司聚焦軟體發展,部分近年陸續上市。有「台灣先生」稱號的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認為,軟體企業因具獨特創造力,往往擁有持續性的領導地位 ,他提出「台灣起飛(HEADs Up)」的投資策略,涵蓋「健康科技」(H)、「能源科技」(E)、「電動車科技」(A)、「數位經濟」(D)。

李鴻基補充:「台灣軟體公司所聚焦的,比較是屬於亞洲best-in-class(同類中最優質)的各種不同應用及服務。」例如把AR(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彩妝上的玩美移動,去年10月成第一間紐交所掛牌的台灣SaaS科技服務新創公司。

2021年台灣引入創新板,鼓勵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及創新能力或經營模式的公司上市,定位類似本港GEM板。香港來電過濾應用程式「小熊來電」多年前獲同業台灣Gogolook(走着瞧)收購,後者今年7月在創新板上市。談到整體台股市場,谷月涵指具有流動性高及資訊透明度佳等特點,且投資者構成比以往成熟,國際機構投資者佔逾四成。

採訪、撰文:余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