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德國兩大引擎熄火 全球經濟巨輪或難破浪前行

【彭博】-- 世界經濟出現新的放緩跡象,因中國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力度減弱,而且德國陷入困境的工業可能將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拖入衰退。

與此同時,仍有彈性的美國經濟面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銀行業動盪,債務上限僵局可能導致違約發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周二警告說,避免經濟災難的「時間不多了」。

最新數據表明,支持全球經濟前景向好的關鍵部分並未如預期般奏效。防疫政策急轉彎的中國在重新開放後失去了成長動力,而歐洲的暖冬也不足以重振德國工業基礎。

捲動即可繼續查看內容
廣告

「今年年初的成長樂觀情緒顯然已經讓位於更多的現實感,簡單說就是失望,」 ING全球宏觀主管Carsten Brzeski說,「中國和歐洲經濟再次失去動力,加上美國發生的一切,看起來今年下半年的情況並不會好轉。」

彭博经济学家观点:

“一系列好坏参半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和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的经济意外走软,但美国经济表现出韧性。我们的观点是中国复苏缓慢这个坏消息将会持续一段时间。鉴于美联储多次加息、银行倒闭引发信贷收紧、加之华府债务上限谈判带来的风险,美国的增长故事可能不会上演。”

—欧乐鹰(Tom Orlik), 首席经济学家

中國周二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遠低於預期;青年失業率升至20.4%這一歷史新高。

「扭轉局面」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這些數據證實中國的重新開放並沒有像許多人曾預期的那樣提振全球需求。房地產行業以及中國出口商訂單的持續疲軟將無助於提振市場情緒。洪灝說,只有中國的消費情況進一步改善才能扭轉局面。

投資者對德國的信心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再次引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5月份德國ZEW投資者預期指標從4月份的4.1跌至-10.7,為2023年以來首次低於零。甚至在此之前,德國工業產出的意外大幅下降已引發對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可能已陷入冬季衰退的擔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個月下調了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期,預計今年將成長2.8%,2024年成長3%。IMF周二警告稱,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能源價格向上調整將令德國經濟承壓。IMF預計經濟「將在2023年保持在零成長水平」,然後未來三年逐步走強。

儘管美國經濟並未如預期般出現下滑(4月份零售銷售額成長表明消費支出穩定),但逆風正在形成。美國幾家地區性銀行的倒閉使得小企業和居民更難獲得信貸。經濟學家調查指出,美國在未來12個月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65%。

「艱難的一年」

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認為,如果世界經濟確實出現放緩,各國央行可以松一口氣。他表示,鑒於有跡象表明通膨已見頂,大多數央行的緊縮周期已接近尾聲,而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和居民財務狀況將有助於為成長提供支撐。

「對全球經濟而言將是艱難的一年,」Zandi說,「但通過各國央行一些合理的良好決策,應該能避開衰退。」

投資者已經對前景感到擔憂,據美國銀行的最新調查,基金經理的看跌情緒為今年以來之最。

交易員們押注經濟放緩將迫使包括聯儲會在內的各國央行在今年晚些時候降息。互換市場預計聯儲會在12月底前將下調基準利率超過50個基點,當前利率處於5%至5.25%的目標區間。

Brewin Dolphin市場分析主管Janet Mui表示,未來可能會有更悲觀的經濟消息,製造商的警告指出壓力還在加劇。

「企業報告稱訂單在放緩,」她說,「中國出口成長減速很能反映全球需求狀況。」

原文標題Global Economy Risks a Stall as China, Germany Juggernauts Slow

--聯合報導 Michael Mackenzie、Alexander Weber.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