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2020奧運有感 點解無香港排球?

【體路轉載】今年奧運喺香港受到前所未有嘅關注,而運動員亦得到好好嘅成績。

身邊都唔少人問點解奧運無香港排球?其實,奧運排球只能夠有12支參賽隊伍,所以門檻好高,經過一連串資格賽,優勝隊伍才能得到入場券。以今屆奧運男排為例,基本上整個亞洲爭一個位(日本係東道主,所以有兩隊亞洲隊),而香港水平係連參加亞洲資格賽都無。

香港排球甚至其他大球水平同中日韓差咁遠咁,係有好多因素。 首先,鄰國人口基數大,參與運動人數相對多,選材方面可以有更多選擇。之後,從小無論喺專項上或體能上接受有系統訓練,然而香港係無可能做到,因為場地有限,校隊正常都係練得一、兩日,仲未計要補課之類而缺席,試問連甲一球隊都無固定場地練波又點提升水平。

說穿了,香港運動商業價值低,因為無人睇、無人留意,自然無私人機構投錢。政府對於團隊運動support非常有限。自2018年起,部分團隊運動代表隊成員有$4,000資助(編按:由民政事務署公佈的隊際運動項目五年發展計劃,為2018年亞運會中8項5人或以上隊際運動項目,即棒球、籃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壘球、排球和水球,為超過200名港隊成員提供每月4,000元財政資助),資助非常之雞肋,其實呢筆錢唔會令球員放棄工作而全心投入訓練,咁究竟意義喺邊到?不如提供多d場地、添購有用設備、請外教(嚟緊會有)(編按:港隊聘請塞爾維亞籍技術總監 協助梯隊未來發展)、專業體能訓練 etc.

當然我認為,如果要團隊運動成功唔可以單靠政府,喺香港得足球港超係職業聯賽,而籃球以我所知部分球員係有波糧。Simone Biles 講 “We’re not just athletes or entertainment. We’re human too” 雖然運動員確實唔係商品。 但係當一樣運動唔商業化係唔會有人投放資源落去。以排球為例,中日韓排球聯賽球隊都係商界冠名,特別係日本、韓國嘅球手被打造成球星,影響力不亞於當地明星。

當然水平要夠,先有觀賞價值。往往佢地好細個就接受有系統嘅訓練,所以一般技術、體能都較好,當然可以打到職業嘅都只係少數。當参與人數夠多而水平夠,充撐成個聯賽。再加上外援制度,提升成個比賽及球員水平。

然而,香港人善忘,當年東亞足球曾經拎左金牌,製造過一輪話題,funding亦多左,但有幾多落到球員到呢,而對整個足球生態好似冇太大正面影響,一樣睇既人都係唔多。

所以團隊運動喺香港係(絕對)唔會成功,足籃排要入到奧運簡直係天方夜譚,最後只剩下精英運動。當然,排球有好多樂趣,單項未必可以比到你。打咁多,都係想比大眾了解下香港團隊運動生態,可以多d支持一d喺國際舞台無可能拎到獎牌而繼續不斷努力緊嘅運動項目同運動員。

文:前香港排球代表隊成員 李文星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東京奧運】2020奧運有感 點解無香港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