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入門:越位催生新陣式

在足球轉播中經常會看到出場球員介紹後,接著球員位3置與陣式(Formation)介紹,形式是不計守門員,數字由左至右依序代表後衛、中場、前鋒,例如時下歐洲球壇主流陣式之一4-3-3,就是只4名後衛、3名中場、3名前鋒。那麼陣式是如何出現?又有什麼作用?

Plumb Images/Leicester City FC via Getty Images
Plumb Images/Leicester City FC via Getty Images (Plumb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現代足球源於英格蘭,1840年代為了能調和各校規則差異,促進校際比賽,幾名劍橋大學學生開始制定規則,並在1848年誕生知名的「劍橋規則 (Cambridge rules)」,其中規定進攻方最前面球員與對手球門間至少要有3名防守球員,是越位規則的雛型,也推動陣式發展,因為每名球員都該清楚在場上自己責任與作用,而且不論攻、防,球員兼也都有保持適當距離與隊型的必要。

不過早期各隊、教練思維相當單純,首個長期獲得成功的陣式「金字塔(Pyramid,被後人冠上數字2-3-5以助理解)」,就是守門員加2名後衛等於3名防守球員,而進攻上必須有中鋒、左右輔鋒(內鋒)、左右翼鋒共5人來確保人數優勢,一直到首屆世界盃左右都還是主流,1930年冠軍烏拉圭、亞軍阿根廷都使用金字塔。

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球員在場上不停跑動,比賽形勢動態發展,而且球員特點也不一定符合陣式需求,因此在越位規則推動陣式發展同時,成功的陣式總是會有人嘗試變體,來強化各自重視的戰術。意大利防守反擊思維催生了修改金字塔的「條理(Metodo,即英文method,2-3-2-3)」,這幫助義大利王國在1934、38年成為首隊連霸世界盃球隊。

1925年越位規則由3名防守球員下降為2名防守球員,有利進攻方,因此除了條理陣式,英格蘭也誕生知名的WM(3-2-2-3)陣式,配置3名後衛並讓中衛專盯對手中鋒以彌補人數劣勢,在匈牙利又有缺乏中鋒的球隊修改為WW(3-2-3-2),最後擁有眾多進攻人才的巴西將WM修改為4-2-4,並憑此在1958年世界盃奪得隊史首冠,並一路用到1970年世界盃成為史上首隊3冠球隊為止。4-2-4也是首個以數字組合表示的陣式。